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2.1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2 传统村落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2.3 传统村落问题的原因初探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和创新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3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2.1 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概况 | 第19-22页 |
2.1.1 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2.1.2 当前传统村落的新形势和问题 | 第20-21页 |
2.1.3 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任务 | 第21-22页 |
2.2 传统村落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2.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2.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2.3 我国传统村落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3.1 传统村落人口问题 | 第25-26页 |
2.3.2 传统村落经济状况 | 第26页 |
2.3.3 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 | 第26-27页 |
2.3.4 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延续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实践 | 第28-42页 |
3.1 传统村落的典型元素及利用现状 | 第28-31页 |
3.1.1 村域环境 | 第29-30页 |
3.1.2 村落选址与格局 | 第30页 |
3.1.3 传统建筑 | 第30-31页 |
3.1.4 历史环境要素 | 第31页 |
3.1.5 非物质文化 | 第31页 |
3.2 延续性视角下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3.2.1 古城保护理论 | 第32页 |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页 |
3.2.3 有机更新理论 | 第32-33页 |
3.2.4 以人为本理论 | 第33页 |
3.2.5 农业多功能理论 | 第33页 |
3.2.6 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理论 | 第33-34页 |
3.3 案例分析 | 第34-39页 |
3.3.1 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以皖南传统村落保护为例 | 第34-37页 |
3.3.2 产业转型发展案例分析——以河南省传统村落西河村为例 | 第37-38页 |
3.3.3 文化延续案例分析——以楠溪江传统村落为例 | 第38-39页 |
3.4 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延续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与策略构建 | 第42-54页 |
4.1 原则 | 第42-44页 |
4.1.1 总则 | 第42页 |
4.1.2 保持传统村落的地方性和乡土性 | 第42页 |
4.1.3 原真性原则 | 第42-43页 |
4.1.4 完整性保护原则 | 第43页 |
4.1.5 人性化 | 第43页 |
4.1.6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3-44页 |
4.2 与传统村落相适应的延续性保护与利用 | 第44页 |
4.3 延续性保护与利用模式的构建思路 | 第44-45页 |
4.3.1 技术层面 | 第44-45页 |
4.3.2 管理层面 | 第45页 |
4.4 延续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构建 | 第45-53页 |
4.4.1 村庄选址格局、肌理的延续 | 第45-47页 |
4.4.2 传统建(构)筑风貌延续 | 第47-48页 |
4.4.3 历史文化要素延续 | 第48-51页 |
4.4.4 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实例研究:诸暨市十四都村延续性保护与利用研究 | 第54-95页 |
5.1 十四都村现状调查分析 | 第54-62页 |
5.1.1 基本概况 | 第54-55页 |
5.1.2 建设情况 | 第55-56页 |
5.1.3 建筑现状与评价 | 第56-59页 |
5.1.4 文化遗产 | 第59-62页 |
5.1.5 态势分析 | 第62页 |
5.2 延续性视角下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62-73页 |
5.2.1 特色分析与利用 | 第62-66页 |
5.2.2 延续性保护与利用规划构思 | 第66-68页 |
5.2.3 延续性保护总则 | 第68-69页 |
5.2.4 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 | 第69-71页 |
5.2.5 延续性保护思路 | 第71页 |
5.2.6 延续性保护策略与措施 | 第71-73页 |
5.3 传统建筑延续性保护规划 | 第73-82页 |
5.3.1 保护原则 | 第73页 |
5.3.2 保护对象 | 第73-74页 |
5.3.3 文物保护单位的延续性保护 | 第74-76页 |
5.3.4 拟推荐历史建筑的延续性保护 | 第76-78页 |
5.3.5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 | 第78-79页 |
5.3.6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法 | 第79-82页 |
5.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规划 | 第82-83页 |
5.4.1 街巷 | 第82-83页 |
5.4.2 水系 | 第83页 |
5.4.3 古塘 | 第83页 |
5.4.4 古井 | 第83页 |
5.4.5 古树名木 | 第83页 |
5.4.6 古道 | 第83页 |
5.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第83-85页 |
5.5.1 宗族文化的保护 | 第84页 |
5.5.2 人物史迹的保护 | 第84页 |
5.5.3 耕读文化的保护 | 第84页 |
5.5.4 饮食文化的保护 | 第84-85页 |
5.6 延续性发展规划 | 第85-91页 |
5.6.1 土地利用规划 | 第85-86页 |
5.6.2 道路交通规划 | 第86-87页 |
5.6.3 产业发展引导规划 | 第87-88页 |
5.6.4 旅游发展规划 | 第88-91页 |
5.7 重点地段整治与设计 | 第91-95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附录一:图表清单 | 第99-101页 |
附录二:相关图纸 | 第101-128页 |
个人简介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