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心理学的质性研究 | 第16-17页 |
2.2 心理传记学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 第17-20页 |
2.3 国内外人物传主心理传记学分析现状 | 第20-22页 |
2.3.1 国外人物传主心理传记学分析现状 | 第20-21页 |
2.3.2 国内人物传主心理传记学分析现状 | 第21-22页 |
2.4 心理传记学的材料筛选原则 | 第22-24页 |
2.4.1 亚历山大的凸显性识别指标 | 第22-23页 |
2.4.2 舒尔茨的原型场景指标 | 第23页 |
2.4.3 麦克亚当斯的生命故事认同模型 | 第23-24页 |
2.5 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模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理论工具 | 第26-34页 |
3.1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机理论 | 第26-29页 |
3.1.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第26-27页 |
3.1.2 同一性发展与自居作用 | 第27-29页 |
3.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理论 | 第29-34页 |
3.2.1 从认知角度看中国精神性的认知信念 | 第31页 |
3.2.2 从情感角度看中国精神性的联结性 | 第31-32页 |
3.2.3 从行为角度看中国精神性的超越性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4-40页 |
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34-37页 |
4.1.1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4.1.2 研究框架 | 第35-3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4.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37-40页 |
4.3.1 研究难点 | 第37-38页 |
4.3.2 研究创新点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辜鸿铭生命故事的探索分析 | 第40-52页 |
5.1 儒学大师辜鸿铭的传奇人生 | 第40-42页 |
5.2 辜鸿铭心理传记学研究材料 | 第42-45页 |
5.2.1 博古通今的中英文代表性著作 | 第42-43页 |
5.2.2 辜鸿铭思想研究的材料分析 | 第43-45页 |
5.3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辜鸿铭成长性关键因素 | 第45-52页 |
5.3.1 辜鸿铭生于南洋的早期经验 | 第46-47页 |
5.3.2 “支那人的猪尾巴”:身体自我的认知 | 第47-48页 |
5.3.3 辜鸿铭学在西洋的角色楷模 | 第48-52页 |
第六章 辜鸿铭人格特质的探索分析(一) | 第52-61页 |
6.1 辜鸿铭的人格同一性发展 | 第52-57页 |
6.1.1 儿童期的辜鸿铭: 勤奋对自卑的发展历程 | 第52-53页 |
6.1.2 青少年期的辜鸿铭: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发展历程 | 第53-55页 |
6.1.3 成年初期的辜鸿铭: 中西文化身份认同的发展历程 | 第55-57页 |
6.2 辜鸿铭的偏执个性特点 | 第57-61页 |
6.2.1 因“自卑”而蜷缩的孤独自我,激化对立偏激行为 | 第57-58页 |
6.2.2 迷惑性的“外向型”人格面具 | 第58-59页 |
6.2.3 胆汁质的气质类型和场独立性的认知风格 | 第59-61页 |
第七章 辜鸿铭人格特质的探索分析(二) | 第61-69页 |
7.1 从精神性的认知信念看辜鸿铭的执着 | 第61-65页 |
7.1.1 辜鸿铭的唯道德观 | 第61-63页 |
7.1.2 辜鸿铭奉为“精神圣典”的文明观 | 第63-65页 |
7.1.3 辜鸿铭坚守的中国旧式社会秩序 | 第65页 |
7.2 从精神性的联结看辜鸿铭“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的胸怀 | 第65-67页 |
7.3 从精神性的超越看辜鸿铭“成圣为王”的角色自我 | 第67-69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9-85页 |
8.1 因执着而“偏执”的人格特质 | 第69-76页 |
8.1.1 辜鸿铭多变与忠诚的交替 | 第69-70页 |
8.1.2 辜鸿铭的同一性转变 | 第70-72页 |
8.1.3 辜鸿铭的身份认同的选择 | 第72-73页 |
8.1.4 辜鸿铭精神性表现的讨论 | 第73-76页 |
8.2 辜鸿铭人格特质的心理传记研究启示 | 第76-80页 |
8.2.1 人格特质的生物普遍性与文化特异性 | 第76-77页 |
8.2.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理论的创新点 | 第77-78页 |
8.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 | 第78-80页 |
8.3 研究结论:辜鸿铭的“时际人”儒家人格特质及原因 | 第80-85页 |
8.3.1 辜鸿铭的“时际人”儒家人格特质 | 第80-82页 |
8.3.2 辜鸿铭执着于儒家文化的原因 | 第82-85页 |
第九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