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1 未来取向概述第13-19页
        1.1.1 未来取向的界定第13页
        1.1.2 未来取向的理论第13-16页
        1.1.3 未来取向的测量第16-17页
        1.1.4 未来取向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 学业倦怠第19-21页
        1.2.1 学业倦怠的界定第19页
        1.2.2 学业倦怠的结构第19-20页
        1.2.3 学业倦怠的测量第20-21页
    1.3 主观幸福感第21-24页
        1.3.1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第21页
        1.3.2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第21-23页
        1.3.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第23-24页
    1.4 未来取向与学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第24-27页
        1.4.1 学业倦怠与未来取向的关系第24-25页
        1.4.2 主观幸福感与未来取向的关系第25页
        1.4.3 主观幸福感与学业倦怠的关系第25-27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7-31页
    2.1 问题提出第27-28页
    2.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2.2.1 理论意义第28页
        2.2.2 实践意义第28-29页
    2.3 研究假设第29-31页
3 实证研究第31-47页
    3.1 研究一中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第31-39页
        3.1.1 研究目的第31页
        3.1.2 研究假设第31页
        3.1.3 研究方法第31-33页
        3.1.4 数据结果与分析第33-39页
    3.2 研究二中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第39-47页
        3.2.1 研究目的第39页
        3.2.2 研究假设第39页
        3.2.3 研究方法第39页
        3.2.4 数据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4 分析与讨论第47-55页
    4.1 中学生未来取向的现状第47-48页
        4.1.1 中学生未来取向的性别差异分析第47页
        4.1.2 中学生未来取向的年级差异第47-48页
        4.1.3 中学生未来取向的家庭所在地差异第48页
    4.2 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第48-50页
        4.2.1 中学生学业倦怠的性别差异第49页
        4.2.2 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年级差异第49页
        4.2.3 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家庭所在地差异第49-50页
    4.3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概况第50-51页
        4.3.1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第50页
        4.3.2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第50-51页
        4.3.3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所在地差异第51页
    4.4 中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第51-52页
    4.5 学业倦怠的中介作用第52-53页
    4.6 建议第53-55页
        4.6.1 培养中学生未来认知,建立良好行为模式第53页
        4.6.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第53-54页
        4.6.3 培养中学生的积极情绪,避免情绪耗竭第54页
        4.6.4 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第54页
        4.6.5 积极处理生活应激事件第54-55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5.1 研究结论第55页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5页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5页
附录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下一篇:理性情绪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