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骅方言词汇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1 绪论 | 第10-27页 |
| 1.1 黄骅市地理历史人口概况 | 第10页 |
|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1.2.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1.3 黄骅方言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5页 |
| 1.4 选题意义 | 第15页 |
| 1.5 研究内容及重难点 | 第15-16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5.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6页 |
| 1.6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6-18页 |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6.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1.6.3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1.7 发音合作人 | 第18-19页 |
| 1.8 黄骅方言音系 | 第19-27页 |
| 1.8.1 声母 | 第19页 |
| 1.8.2 韵母 | 第19-21页 |
| 1.8.3 声调 | 第21页 |
| 1.8.4 声韵调配合简表 | 第21-27页 |
| 2 黄骅方言词汇的词形特点 | 第27-49页 |
| 2.1 外部形式的特点 | 第27-38页 |
| 2.1.1 单音节与双音节的差异 | 第27-31页 |
| 2.1.2 双音节与多音节的差异 | 第31-33页 |
| 2.1.3 双音节与双音节的差异 | 第33-38页 |
| 2.2 内部形式的特点 | 第38-49页 |
| 2.2.1 语素选择的对比 | 第38-45页 |
| 2.2.2 语素顺序的对比 | 第45-46页 |
| 2.2.3 语素重叠的对比 | 第46-49页 |
| 3 黄骅方言词汇的词义特点 | 第49-54页 |
| 3.1 词汇意义的特点 | 第49-51页 |
| 3.1.1 形同义异 | 第49-51页 |
| 3.1.2 义同形异 | 第51页 |
| 3.2 语法意义的特点 | 第51-54页 |
| 3.2.1 词的兼类 | 第52页 |
| 3.2.2 搭配意义 | 第52-54页 |
| 4 黄骅方言词汇的造词法和构词法特点 | 第54-69页 |
| 4.1 造词法分析 | 第54-57页 |
| 4.1.1 根据事物外部形态造词 | 第54-55页 |
| 4.1.2 根据事物用途造词 | 第55页 |
| 4.1.3 根据时间、处所造词 | 第55-56页 |
| 4.1.4 根据修辞方式造词 | 第56页 |
| 4.1.5 其他方式造词 | 第56-57页 |
| 4.2 构词法分析 | 第57-69页 |
| 4.2.1 黄骅方言词汇单纯词 | 第57页 |
| 4.2.2 黄骅方言词汇合成词 | 第57-66页 |
| 4.2.3 黄骅方言与普通话构词差异 | 第66-69页 |
| 5 黄骅方言词汇的词源考释 | 第69-77页 |
| 5.1 承传词 | 第69-73页 |
| 5.2 变异词 | 第73页 |
| 5.3 创新词 | 第73-75页 |
| 5.4 借用词 | 第75-77页 |
| 6 黄骅方言词汇分类表 | 第77-202页 |
| 7 结语 | 第202-2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3-20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成果 | 第206-207页 |
| 致谢 | 第207-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