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19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论文选题背景第12页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5 创新及不足第18-19页
        1.5.1 创新之处第18页
        1.5.2 不足之处第18-19页
第二章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界定、测算、成因及风险第19-33页
    2.1 影子银行的界定第19页
    2.2 我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第19-22页
    2.3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算第22-29页
        2.3.1 我国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测算第23-28页
        2.3.2 中国地区影子银行风险敞口分布第28-29页
    2.4 中国式影子银行存在的原因第29-31页
        2.4.1 中小型企业存在融资瓶颈第29-30页
        2.4.2 居民部门投资渠道单一第30页
        2.4.3 金融部门资产配置荒第30页
        2.4.4 金融部门绕过金融监管,实现监管套利第30-31页
    2.5 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第31-33页
        2.5.1 系统性金融风险第31页
        2.5.2 信用违约风险第31-32页
        2.5.3 监管套利风险第32-33页
第三章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稳定性分析第33-41页
    3.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第33页
    3.2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判断第33-34页
    3.3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第34-36页
        3.3.1 利率传导渠道不畅第34页
        3.3.2 信贷传导渠道不畅第34-35页
        3.3.3 政府干预第35页
        3.3.4 流动性陷阱第35-36页
    3.4 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定义第36页
    3.5 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标的构建及测算第36-38页
    3.6 当前我国金融稳定性判断第38-39页
    3.7 影响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因素分析第39-41页
        3.7.1 金融体系安全性下降第39-40页
        3.7.2 金融监管不足第40页
        3.7.3 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第40页
        3.7.4 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受到威胁第40-41页
第四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影响:理论分析第41-46页
    4.1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第41-44页
        4.1.1 信用创造功能是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的主要途径第41-42页
        4.1.2 影子银行发展对传导渠道的影响第42-43页
        4.1.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第43-44页
    4.2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第44-46页
        4.2.1 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响第44页
        4.2.2 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影响第44-45页
        4.2.3 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第45页
        4.2.4 对金融监管的影响第45-46页
第五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实证分析第46-61页
    5.1 实证理论及实证模型说明第46页
    5.2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第46-48页
        5.2.1 影子银行数据的选取和说明第46-47页
        5.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指标选取和说明第47-48页
        5.2.3 金融稳定性指标的选取和说明第48页
    5.3 实证分析第48-59页
        5.3.1 变量平稳性(ADF)检验第50页
        5.3.2 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第50页
        5.3.3 判断VAR模型的稳定性及滞后期选择的合理性第50-51页
        5.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51-52页
        5.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第52-57页
        5.3.6 方差分解分析第57-59页
    5.4 实证结果分析第59-61页
        5.4.1 实证结论第59-60页
        5.4.2 实证结果分析第60-61页
第六章 提升影子银行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第61-66页
    6.1 加快推进货币政策转型第61-63页
        6.1.1 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61页
        6.1.2 建立利率走廊机制第61-62页
        6.1.3 完善基准利率体系第62页
        6.1.4 实现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第62页
        6.1.5 借鉴国际经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第62-63页
    6.2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第63-64页
        6.2.1 加强信息披露,增加影子银行透明度第63-64页
        6.2.2 要在传统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建立防火墙机制,防止风险交叉传染第64页
        6.2.3 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框架体系,鼓励其健康发展第64页
    6.3 完善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第64-65页
    6.4 打破刚性兑付,让投资者自己为风险负责第65-66页
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一第70-73页
附录二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汇率市场化预期的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测度
下一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