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责任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1. 康德道德责任理论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 | 第9-10页 |
2.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重要且迫切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 丰富道德责任教育理论 | 第11页 |
2. 促进高校道德责任教育 | 第11-12页 |
3. 提升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 关于康德道德责任理论的内涵和价值的研究 | 第13-14页 |
2. 关于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现状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关于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路径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 责任 | 第16-17页 |
2. 道德责任 | 第17-18页 |
3. 道德责任教育 | 第18-19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2.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3. 访谈法 | 第20-22页 |
一、康德道德责任理论的内涵与价值 | 第22-35页 |
(一) 康德道德责任理论的形成 | 第22-25页 |
1. 时代背景 | 第22-23页 |
2. 理论来源 | 第23-25页 |
(二) 康德道德责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29页 |
1. 义务:道德的崇高动机 | 第25-26页 |
2. 自律:道德责任教育的最高原则 | 第26-28页 |
3. 人是目的:道德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 | 第28-29页 |
(三) 康德道德责任理论的主要特征 | 第29-31页 |
1. 主体性 | 第29-30页 |
2. 抽象化 | 第30-31页 |
3. 实践性 | 第31页 |
(四) 康德道德责任理论的价值 | 第31-35页 |
1. 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2. 抨击灌输式教育 | 第33-35页 |
二、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呼唤道德责任教育 | 第35-55页 |
(一) 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6-48页 |
1. 道德责任意识淡薄 | 第36-41页 |
2. 道德情感养育缺乏 | 第41-43页 |
3. 重灌输轻对话 | 第43-45页 |
4. 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 第45-48页 |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8-55页 |
1. 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2. 学生道德需求的忽视 | 第50-51页 |
3. 过分强调知识传授与灌输 | 第51-53页 |
4. 道德教育偏离学生实际 | 第53-55页 |
三、破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困境的钥匙 | 第55-68页 |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 第55-59页 |
1. 强化道德认知 | 第56-57页 |
2. 激发内在道德需求 | 第57-58页 |
3. 榜样示范引领 | 第58-59页 |
(二) 从灌输走向对话 | 第59-62页 |
1. 倾听学生所思所想 | 第60-61页 |
2.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61-62页 |
3. 创设理想的对话环境 | 第62页 |
(三) 由他律升华为自律 | 第62-68页 |
1.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 第63-64页 |
2. 引领学生自我成长 | 第64-65页 |
3.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1:高校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75-77页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