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来源 | 第10-11页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 | 第11-14页 |
1.2.1 生物脱氮机理 | 第11-12页 |
1.2.2 生物除磷机理 | 第12-14页 |
1.3 SBR 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1 SBR 工艺概述及优点 | 第14页 |
1.3.2 SBR 工艺同步生物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低温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1 低温生物脱氮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2 低温生物除磷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3 低温 SBR 同步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试验装置设计与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2.1.1 试验装置与设备 | 第18页 |
2.1.2 试验用水与种泥来源 | 第18-19页 |
2.1.3 试验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19页 |
2.1.4 各功能菌群的 SBR 工艺启动调控方法 | 第19-20页 |
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2.2.1 样品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20-21页 |
2.2.2 PCR 体系扩增及检测 | 第21页 |
2.2.3 DGGE、连接、转化及克隆 | 第21页 |
2.2.4 测序及序列解析 | 第21页 |
2.3 微生物形态学及生物相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3.1 光学显微镜镜检方法 | 第21-22页 |
2.3.2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方法 | 第22页 |
2.3.3 透射电镜检测方法 | 第22页 |
2.3.4 扫描电镜镜检方法 | 第22-23页 |
2.4 微生物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4.1 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 第23页 |
2.4.2 生长曲线的测定及生理生化反应试验 | 第23-24页 |
2.4.3 菌株的鉴定方法 | 第24-25页 |
第3章 SBR 低温硝化功能菌群的培育与功能强化 | 第25-44页 |
3.1 硝化功能菌群的培育及效能评价 | 第25-29页 |
3.1.1 硝化功能菌群的培育 | 第25-26页 |
3.1.2 功能菌群的氨氧化功能强化 | 第26-27页 |
3.1.3 功能菌群处理实际污水的氨氧化性能 | 第27-28页 |
3.1.4 功能菌群的氨氧化潜力分析 | 第28-29页 |
3.2 影响 SBR 系统低温硝化功能的主要因素 | 第29-40页 |
3.2.1 pH | 第29-35页 |
3.2.2 氨氮浓度 | 第35页 |
3.2.3 有机负荷 | 第35-37页 |
3.2.4 碱度 | 第37-38页 |
3.2.5 盐度 | 第38-39页 |
3.2.6 微量元素 | 第39-40页 |
3.3 SBR 低温硝化系统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40-43页 |
3.3.1 生物相观察 | 第40-41页 |
3.3.2 群落结构分析 | 第41-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SBR 低温同步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培育与功能强化 | 第44-65页 |
4.1 SBR 同步脱氮除磷系统的低温启动及效能 | 第44-49页 |
4.1.1 功能菌群的培育及氮磷去除效能强化 | 第44-48页 |
4.1.2 典型周期内的各指标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4.2 污泥负荷提高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9-55页 |
4.2.1 氮素的去除 | 第49-51页 |
4.2.2 TP 的去除 | 第51页 |
4.2.3 COD 的去除 | 第51-52页 |
4.2.4 污泥膨胀分析 | 第52-53页 |
4.2.5 生物量及污泥活性分析 | 第53-55页 |
4.3 同步脱氮除磷系统对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 | 第55-59页 |
4.3.1 氮素的去除 | 第55-57页 |
4.3.2 TP 的去除 | 第57-58页 |
4.3.3 COD 的去除 | 第58-59页 |
4.3.4 生物量及污泥活性分析 | 第59页 |
4.4 系统活性污泥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59-63页 |
4.4.1 生物相观察 | 第59-61页 |
4.4.2 群落结构分析 | 第61-63页 |
4.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SBR 低温反硝化聚磷功能菌群的培育与功能强化 | 第65-83页 |
5.1 SBR 反硝化聚磷系统的低温启动及效能 | 第65-70页 |
5.1.1 功能菌群的初步培育及氮磷去除效能的强化 | 第65-68页 |
5.1.2 典型周期内的主要指标变化 | 第68-70页 |
5.2 反硝化聚磷功能菌群的强化富集及效能分析 | 第70-75页 |
5.2.1 聚磷菌群的强化富集 | 第70-72页 |
5.2.2 反硝化聚磷菌群的富集强化 | 第72-74页 |
5.2.3 生物量及污泥活性分析 | 第74-75页 |
5.3 低温反硝化聚磷系统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75-81页 |
5.3.1 生物相观察 | 第75-77页 |
5.3.2 群落结构分析 | 第77-78页 |
5.3.3 高效脱氮除磷菌株的分离鉴定 | 第78-81页 |
5.4 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