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视角下的福利增进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9-3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1页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0页 |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观 | 第21-22页 |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 | 第22-23页 |
三、系统哲学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现代理论福利经济学研究综述 | 第24-34页 |
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 第24-26页 |
二、关于福利的定义和福利经济学研究范围的观点述评 | 第26-28页 |
三、关于功利主义的研究述评 | 第28-30页 |
四、关于自由与人类发展和福利关系的研究述评 | 第30-33页 |
五、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研究述评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 | 第36-37页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37-39页 |
第二章 自由视角下福利的本质、内涵与特性 | 第39-63页 |
第一节 自由解析 | 第39-53页 |
一、自由的定义与本质 | 第40-41页 |
二、自由的内涵 | 第41-47页 |
三、自由的基本性质 | 第47-49页 |
四、自由的阻碍因素 | 第49-51页 |
五、自由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 第51-53页 |
第二节 福利的本质与内涵 | 第53-58页 |
一、福利的本质 | 第53-56页 |
二、福利的内涵 | 第56-57页 |
三、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第57-58页 |
第三节 福利的特性 | 第58-60页 |
一、客观性与历史性 | 第58页 |
二、被授予性 | 第58-59页 |
三、可度量性与人际可比较性 | 第59页 |
四、多元性与层次性 | 第59-60页 |
五、关联性 | 第60页 |
第四节 福利最大化的内涵 | 第60-63页 |
一、社会主体综合福利最大化 | 第60-61页 |
二、共同体整体福利最大化 | 第61-62页 |
三、长期福利最大化 | 第62页 |
四、福利波动最小化 | 第62-63页 |
第三章 福利的影响因素 | 第63-94页 |
第一节 个人福利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3-79页 |
一、收入与财富 | 第63-65页 |
二、消费与储蓄 | 第65-67页 |
三、劳动与就业 | 第67-78页 |
四、个人特征 | 第78-79页 |
五、外在环境 | 第79页 |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影响因素 | 第79-94页 |
一、社会个体特征 | 第80-81页 |
二、社会结构 | 第81-89页 |
三、社会生存环境 | 第89-90页 |
四、文明发展程度 | 第90-91页 |
五、资源配置状态 | 第91-93页 |
六、社会的不确定性 | 第93-94页 |
第四章 社会福利的增进途径 | 第94-150页 |
第一节 社会福利增进模型的构建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 第94-96页 |
第二节 增进个人自由与主观福利 | 第96-100页 |
一、人力资本投资 | 第96-97页 |
二、扩展个人自主选择权 | 第97-98页 |
三、提升个人主观福利水平 | 第98-100页 |
第三节 创造社会资本 | 第100-115页 |
一、社会资本定义解析 | 第101-106页 |
二、社会资本的类型与性质 | 第106-109页 |
三、社会资本的创造方式 | 第109-114页 |
四、政府在社会资本创造中的作用 | 第114-115页 |
第四节 创新 | 第115-120页 |
一、创新是社会福利增进的根本途径 | 第115-116页 |
二、创新的福利增进效应 | 第116-118页 |
三、创新与利润的形成及分配 | 第118-120页 |
第五节 优化资源配置 | 第120-127页 |
一、市场的自组织协同机制 | 第120-121页 |
二、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 第121-122页 |
三、均等与效率的协调 | 第122-127页 |
第六节 减少社会不确定性 | 第127-131页 |
一、不确定性的来源 | 第127-128页 |
二、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法 | 第128-129页 |
三、政府的基本职能:减少社会公共不确定性 | 第129-131页 |
第七节 提高社会整体理性水平 | 第131-143页 |
一、理性与非理性 | 第131-132页 |
二、理性的成本与收益 | 第132-133页 |
三、理性边界模型的构建 | 第133-138页 |
四、公共理性的边界 | 第138-143页 |
第八节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 第143-150页 |
一、自然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 第143-144页 |
二、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144-145页 |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 第145-150页 |
第五章 中国福利增进的现实考察 | 第150-191页 |
第一节 中国福利增进的成就 | 第150-167页 |
一、福利可得性、可及性和实得性显著提高 | 第150-154页 |
二、福利层次明显提升 | 第154-156页 |
三、社会福利增进波动幅度小 | 第156-157页 |
四、各类资本存量迅速增加 | 第157-167页 |
第二节 中国福利增进的主要问题 | 第167-180页 |
一、收入增长的居民福利增进边际效益下降 | 第168-171页 |
二、社会资本创造成本上升且难度加大 | 第171-173页 |
三、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并呈下降趋势 | 第173-175页 |
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足 | 第175-176页 |
五、转型期不确定性增加 | 第176-177页 |
六、投资的理性程度亟待提高 | 第177-179页 |
七、经济福利增进与非经济福利矛盾凸显 | 第179-180页 |
第三节 中国福利增进的对策建议 | 第180-191页 |
一、提高高层次福利有效供给能力 | 第181-183页 |
二、加大社会资本投资力度 | 第183-185页 |
三、着力提高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第185-186页 |
四、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 第186-187页 |
五、减少发展过程中的公共不确定性 | 第187-188页 |
六、着力提高社会投资整体理性程度 | 第188-189页 |
七、化解经济福利增进与非经济福利增进矛盾 | 第189-1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1-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2页 |
后记 | 第202-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