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制动系统论文--制动器论文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相关理论第18-27页
    2.1 摩擦生热基础理论第18-20页
    2.2 接触理论第20-22页
        2.2.1 接触定义第20-21页
        2.2.2 接触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第21-22页
    2.3 热传导理论第22-23页
        2.3.1 三种传热方式第22页
        2.3.2 热传导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第22-23页
    2.4 完全热—结构耦合求解方法第23-26页
        2.4.1 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分析方法第23-26页
        2.4.2 瞬态热分析有限元方法第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7-38页
    3.1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三维模型建立与简化第27-28页
    3.2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8-36页
        3.2.1 网格划分第29页
        3.2.2 紧急制动工况的确定第29-33页
        3.2.3 长坡制动工况确定第33-34页
        3.2.4 热流分配系数及接触面间热传导系数第34页
        3.2.5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第34-36页
        3.2.6 边界条件的施加第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仿真分析第38-49页
    4.1 紧急制动盘式制动器温度场分析第38-43页
        4.1.1 紧急制动制动器径向温度场分析第39-41页
        4.1.2 紧急制动制动器周向温度场分析第41-42页
        4.1.3 紧急制动制动器轴向温度场分析第42-43页
    4.2 紧急制动制动器应力场分析第43-46页
        4.2.1 紧急制动工况制动器径向节点应力分析第44-45页
        4.2.2 紧急制动工况制动器周向节点应力分析第45页
        4.2.3 紧急制动工况制动器三向应力分析第45-46页
    4.3 长坡制动工况制动器温度场分析第46-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盘式制动器台架试验第49-56页
    5.1 台架试验系统介绍第49-51页
        5.1.1 工作原理第49页
        5.1.2 试验设备第49-51页
    5.2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台架试验第51-53页
        5.2.1 试验方法第51页
        5.2.2 试验台测量仪器第51-52页
        5.2.3 试验步骤第52-53页
    5.3 试验结果分析及有限元模型验证第53-55页
        5.3.1 试验结果第53-54页
        5.3.2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54-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优化设计第56-77页
    6.1 代理模型的构建第56-66页
        6.1.1 代理模型基本概念第56-57页
        6.1.2 设计变量和响应函数第57-58页
        6.1.3 样本数据采集第58-62页
        6.1.4 选择代理模型类型第62-64页
        6.1.5 模型构建第64-65页
        6.1.6 代理模型误差分析第65-66页
    6.2 牵引车气压盘式制动器优化设计第66-67页
        6.2.1 设计变量第66-67页
        6.2.2 目标函数第67页
        6.2.3 约束条件第67页
    6.3 优化算法选择第67-70页
        6.3.1 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ASA)第67-68页
        6.3.2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NLPQL)第68-69页
        6.3.3 组合优化算法第69-70页
    6.4 优化过程及优化结果第70-74页
    6.5 优化结果分析与验证第74-76页
        6.5.1 优化前后的温度值对比第74-75页
        6.5.2 优化前后的应力值对比第75-76页
    6.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7.1 结论第77-78页
    7.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人水面艇的鲁棒控制研究
下一篇:柴油机燃用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