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小结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编组站概述 | 第19-27页 |
2.1 编组站简介 | 第19页 |
2.2 编组站设备配置与能力构成 | 第19-21页 |
2.2.1 编组站设备配置 | 第19-20页 |
2.2.2 编组站能力构成 | 第20-21页 |
2.3 编组站能力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3.1 编组站设备与作业组织 | 第21页 |
2.3.2 折角车流与不均衡车流 | 第21-23页 |
2.4 编组站能力协调 | 第23-25页 |
2.4.1 协调与协调度 | 第23-24页 |
2.4.2 编组站内系统协调关系 | 第24-25页 |
2.5 编组站能力加强措施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货运组织改革下的编组站作业与能力分析 | 第27-36页 |
3.1 货运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3.2 市场导向条件下的货运列车类型 | 第27-28页 |
3.3 货运组织改革下的货流和车流特征 | 第28-29页 |
3.4 货运组织改革对编组站作业组织与能力配置影响 | 第29-30页 |
3.5 货运组织改革下的编组站适应性问题 | 第30-33页 |
3.5.1 编组站的能力不适应 | 第30页 |
3.5.2 编组站的设备不适应 | 第30-32页 |
3.5.3 编组站与货运站的协调问题 | 第32-33页 |
3.6 货运组织改革对编组站作业组织要求 | 第33-3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货运组织改革下的成都北编组站能力分析 | 第36-70页 |
4.1 成都北编组站简介 | 第36-38页 |
4.1.1 成都北编组站概况 | 第36页 |
4.1.2 车站作业组织 | 第36-38页 |
4.1.3 成都北编组站作业自动化系统 | 第38页 |
4.2 成都北编组站主要生产指标 | 第38-40页 |
4.3 车流到达规律统计分析 | 第40-49页 |
4.3.1 皮尔逊卡方(x2)拟合优度检验 | 第40-41页 |
4.3.2 车流到达间隔规律 | 第41-45页 |
4.3.3 车流到达分布规律 | 第45-49页 |
4.3.4 小结 | 第49页 |
4.4 不均衡车流条件下的成都北编组站能力情况 | 第49-64页 |
4.4.1 车流不均衡性判断 | 第49-52页 |
4.4.2 列车到达间隔时间变异系数 | 第52-56页 |
4.4.3 基于车流不均衡性计算成都北车站能力情况 | 第56-64页 |
4.5 成都北编组站能力协调分析 | 第64-70页 |
4.5.1 协调度模型 | 第64-66页 |
4.5.2 成都北编组站上行系统协调度计算 | 第66-67页 |
4.5.3 成都北编组站下行系统协调度计算 | 第67-69页 |
4.5.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成都北编组站能力协调与改善 | 第70-76页 |
5.1 成都北编组站能力加强 | 第70-72页 |
5.1.1 成都北编组站上行系统能力加强 | 第70-71页 |
5.1.2 成都北编组站下行系统能力加强 | 第71-72页 |
5.1.3 小结 | 第72页 |
5.2 成都北编组站能力协调度改善 | 第72-76页 |
5.2.1 成都北编组站上行系统能力协调度改善 | 第72-74页 |
5.2.2 成都北编组站下行系统能力协调度改善 | 第74-75页 |
5.2.3 小结 | 第75-7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1 | 第82-102页 |
附录2 | 第102-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