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网络化运营组织策略 | 第12-13页 |
1.2.2 网络换乘协调 | 第13-14页 |
1.2.3 行车组织优化模型 | 第14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特性分析 | 第18-26页 |
2.1 网络客流分布特性 | 第18-23页 |
2.1.1 客流时间分布不均衡 | 第18-19页 |
2.1.2 客流空间分布不均衡 | 第19-23页 |
2.2 换乘节点客流特性 | 第23-25页 |
2.2.1 网络换乘特性 | 第23页 |
2.2.2 换乘站换乘特性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分析 | 第26-46页 |
3.1 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分析 | 第26-33页 |
3.1.1 列车承载能力及编组方案研究 | 第26-28页 |
3.1.2 折返形式及折返过程的研究 | 第28-31页 |
3.1.3 轨道线路运输能力分析 | 第31-33页 |
3.2 轨道交通列车交路组织分析 | 第33-38页 |
3.2.1 列车交路方式分析 | 第33-34页 |
3.2.2 列车交路计划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3.2.3 列车交路起讫点选择模型 | 第36-38页 |
3.3 轨道交通换乘节点承载能力分析 | 第38-45页 |
3.3.1 基础设施能力 | 第38-41页 |
3.3.2 站台上车能力 | 第41-42页 |
3.3.3 换乘站服务水平控制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行车组织协调优化模型研究 | 第46-66页 |
4.1 模型基本思想 | 第46-47页 |
4.1.1 模型目标 | 第46-47页 |
4.1.2 模型假设及约束条件 | 第47页 |
4.2 经济成本目标 | 第47-60页 |
4.2.1 乘客出行成本分析 | 第47-55页 |
4.2.2 列车运行成本分析 | 第55-56页 |
4.2.3 列车运行外部效益分析 | 第56-59页 |
4.2.4 经济成本目标函数 | 第59-60页 |
4.3 线路运能目标 | 第60-62页 |
4.3.1 断面通过能力分析 | 第60-61页 |
4.3.2 线路运能目标函数 | 第61-62页 |
4.4 换乘协调目标 | 第62-65页 |
4.4.1 换乘协调性分析 | 第62-63页 |
4.4.2 换乘协调目标函数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组织优化模型求解 | 第66-96页 |
5.1 模型优化设计 | 第66-69页 |
5.1.1 多目标优化算法比选 | 第66-68页 |
5.1.2 问题表述与模型优化 | 第68-69页 |
5.2 遗传蚁群搜索算法 | 第69-74页 |
5.2.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第70-71页 |
5.2.2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 第71-73页 |
5.2.3 遗传蚁群融合算法设计 | 第73-74页 |
5.3 高峰时段优化算例 | 第74-95页 |
5.3.1 西安轨道交通网络 | 第74-79页 |
5.3.2 实例分析 | 第79-87页 |
5.3.3 模型求解 | 第87-94页 |
5.3.4 方案评价 | 第94-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协调仿真评价 | 第96-110页 |
6.1 Viswalk简介 | 第96-97页 |
6.2 仿真模型构建 | 第97-105页 |
6.2.1 基础设施建模 | 第97-100页 |
6.2.2 行人设置 | 第100-103页 |
6.2.3 静态模型展示 | 第103-105页 |
6.3 模型仿真评价 | 第105-10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10页 |
2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 | 第115-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