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项目安全管理评价理论 | 第17-23页 |
2.1 项目安全管理 | 第17-18页 |
2.1.1 安全管理概念 | 第17页 |
2.1.2 安全管理特点 | 第17-18页 |
2.2 安全评价内涵及作用 | 第18-19页 |
2.2.1 安全评价内涵 | 第18页 |
2.2.2 安全评价作用 | 第18-19页 |
2.3 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2.3.1 层次分析法 | 第19-21页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分析 | 第23-34页 |
3.1 黄骅港四期项目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3.1.1 项目建设概况 | 第23-24页 |
3.1.2 项目施工条件 | 第24-25页 |
3.1.3 项目地质条件 | 第25页 |
3.1.4 项目气象条件 | 第25页 |
3.1.5 项目进度计划 | 第25页 |
3.1.6 项目成本目标 | 第25-26页 |
3.2 黄骅港四期项目组织架构 | 第26-28页 |
3.3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3.1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方针 | 第28页 |
3.3.2 安全管理目标 | 第28页 |
3.3.3 安全管理措施 | 第28-29页 |
3.4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风险分析 | 第29-33页 |
3.4.1 项目人员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4.2 安全制度建设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3.4.3 组织管理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4.4 环境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第34-52页 |
4.1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评价目标 | 第34页 |
4.2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4.3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选择 | 第35-37页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确定 | 第37-44页 |
4.4.1 调查对象选择与发放 | 第37-38页 |
4.4.2 目标层权重确定 | 第38-39页 |
4.4.3 准则层权重确定 | 第39-44页 |
4.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安全管理评价结果 | 第44-50页 |
4.5.1 确定评价对象评语集 | 第45页 |
4.5.2 建立隶属度矩阵 | 第45-46页 |
4.5.3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评价结果 | 第46-50页 |
4.6 黄骅港四期项目安全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港口项目安全管理提升策略及保障措施 | 第52-62页 |
5.1 人员方面 | 第52-56页 |
5.1.1 增强项目人员综合素质 | 第52-54页 |
5.1.2 提升项目人员安全意识 | 第54-55页 |
5.1.3 建立科学项目安全责任体系 | 第55-56页 |
5.2 制度方面 | 第56-57页 |
5.2.1 完善项目安全制度 | 第56-57页 |
5.2.2 强化制度执行 | 第57页 |
5.3 组织管理方面 | 第57-60页 |
5.3.1 加强项目安全沟通 | 第58-59页 |
5.3.2 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指挥协调 | 第59-60页 |
5.3.3 建立项目安全快速响应处理机制 | 第60页 |
5.4 环境方面 | 第60-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