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符号及缩略语等的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1 我国的农药发展及使用现状 | 第16-17页 |
2 农药残留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7-20页 |
2.1 农药的残留现状 | 第17-18页 |
2.2 农药的危害 | 第18-20页 |
3 农药的生物降解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 第20-27页 |
3.1 农药的生物降解 | 第20-21页 |
3.2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 第21-22页 |
3.3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方式 | 第22-23页 |
3.4 几类典型有毒化合物降解的研究状况 | 第23-27页 |
4 磺酰脲除草剂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27-38页 |
4.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概况 | 第27-29页 |
4.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特点 | 第29-30页 |
4.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药害 | 第30-33页 |
4.4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行为 | 第33-38页 |
5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检测方法 | 第38-41页 |
5.1 化学分析 | 第38-40页 |
5.2 酶联免疫法 | 第40-41页 |
5.3 生物分析法 | 第41页 |
5.4 其它方法 | 第41页 |
6 胺苯磺隆的概况 | 第41-44页 |
6.1 胺苯磺隆的理化特性 | 第42页 |
6.2 胺苯磺隆的作用机理 | 第42页 |
6.3 胺苯磺隆的环境行为 | 第42-43页 |
6.4 胺苯磺隆使用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第二章 胺苯磺隆对菜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8页 |
1.1 供试农药与土壤 | 第44-45页 |
1.2 培养基 | 第45页 |
1.3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1.4 土壤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及真菌的计数 | 第46页 |
1.5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46页 |
1.6 测定方法 | 第46-4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2.1 胺苯磺隆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 第48页 |
2.2 胺苯磺隆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 第48页 |
2.3 胺苯磺隆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 第48-52页 |
2.4 胺苯磺隆对土壤好气固氮菌的影响 | 第52页 |
2.5 胺苯磺隆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2页 |
2.6 胺苯磺隆对土壤脲酶的影响 | 第52-53页 |
2.7 胺苯磺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第53-54页 |
2.8 胺苯磺隆对土壤脱氢酶的影响 | 第54-55页 |
2.9 胺苯磺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55-57页 |
2.10 胺苯磺隆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 第57-5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胺苯磺隆降解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60-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2.1 胺苯磺隆的HPLC检测 | 第64-65页 |
2.2 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 第65-66页 |
2.3 胺苯磺隆降解菌的形态特征 | 第66-68页 |
2.4 降解菌的抗生素敏感试验 | 第68页 |
2.5 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68-69页 |
2.6 分离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69-72页 |
2.7 菌株SW4 G+C mol%含量分析 | 第72-73页 |
2.8 菌株SW4 DNA-DNA同源性分析 | 第7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四章 胺苯磺隆降解菌SW4生长及降解特性研究 | 第76-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81页 |
1.1 培养基与试剂 | 第76页 |
1.2 供试菌株 | 第76-77页 |
1.3 菌种制备及菌体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 第77页 |
1.4 静息细胞制备 | 第77页 |
1.5 胺苯磺隆提取及分析检测方法 | 第77页 |
1.6 降解菌利用胺苯磺隆生长情况试验 | 第77-78页 |
1.7 降解菌碳源、氮源利用及最适碳氮比试验 | 第78页 |
1.8 降解菌降解谱的测定 | 第78页 |
1.9 环境条件对降解菌生长和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78-79页 |
1.10 粗酶液的制备 | 第79页 |
1.11 胺苯磺隆水解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79-80页 |
1.12 胺苯磺隆水解酶的定域试验 | 第80页 |
1.13 酶活性的最适pH和温度 | 第80页 |
1.14 pH和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80页 |
1.15 金属离子对胺苯磺隆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80页 |
1.16 表面活性剂及螯合剂对胺苯磺隆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1-91页 |
2.1 降解菌碳源、氮源谱及最适碳氮比 | 第81-82页 |
2.2 降解菌利用胺苯磺隆生长情况试验 | 第82-83页 |
2.3 降解菌的降解谱试验 | 第83-84页 |
2.4 温度、pH、装液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84-86页 |
2.5 温度、pH对降解的影响 | 第86-87页 |
2.6 胺苯磺隆水解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7-88页 |
2.7 菌株SW4中酶的活性测定 | 第88-89页 |
2.8 pH对粗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89页 |
2.9 温度对粗酶酶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2.10 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EDTA对粗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9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五章 降解菌SW4对胺苯磺隆的降解途径研究 | 第94-10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94页 |
1.2 培养基、试剂 | 第94页 |
1.3 菌种制备 | 第94-95页 |
1.4 代谢物的提取与制备 | 第95页 |
1.5 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95页 |
1.6 提取物的定性 | 第95-9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4页 |
2.1 代谢产物的HPLC分析 | 第96页 |
2.2 代谢物的定性分析 | 第96-103页 |
2.3 代谢途径的推测 | 第103-10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胺苯磺隆降解菌SW4的土壤修复应用 | 第106-12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6-110页 |
1.1 材料 | 第106-107页 |
1.2 方法 | 第107-11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9页 |
2.1 低浓度胺苯磺隆的生物检测 | 第110-113页 |
2.2 降解菌SW4的GFP标记 | 第113页 |
2.3 土壤中SWBR4的计数 | 第113-114页 |
2.4 SW4在土壤中降解高浓度胺苯磺隆的效果 | 第114-115页 |
2.5 降解菌接种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2.6 土壤条件对降解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全文总结 | 第120-124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附录一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 第140-144页 |
附录二 研究获得的相关DNA序列 | 第144-148页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