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女大学生幸福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第10页
        1.1.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第10页
        1.1.3 女大学生的幸福感有待提高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4-18页
    1.4 创新点第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 研究思路第19-20页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0-30页
    2.1 幸福的内涵第20-21页
    2.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幸福感的内涵、特点及其结构第21-24页
        2.2.1 幸福感的内涵第21-22页
        2.2.2 幸福感的特点第22页
        2.2.3 幸福感的结构第22-24页
    2.3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对提升女大学生幸福感的意义第24-26页
        2.3.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第24-25页
        2.3.2 借鉴积极心理学提升女大学生幸福感的意义第25-26页
    2.4 核心概念解析第26-27页
        2.4.1 幸福能力第26页
        2.4.2 幸福教育第26-27页
    2.5 理论基础第27-29页
        2.5.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第27-28页
        2.5.2 人本理论第28页
        2.5.3 社会性别理论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女大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分析第30-44页
    3.1 女大学生幸福感问卷调查第30-31页
        3.1.1 调查目的第30页
        3.1.2 调查方法第30-31页
    3.2 女大学生幸福感人口统计变量分析第31-33页
        3.2.1 年级对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第32页
        3.2.2 专业对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第32页
        3.2.3 生源地对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第32-33页
        3.2.4 是否独生子女对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第33页
        3.2.5 家庭经济状况对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第33页
    3.3 女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第33-40页
        3.3.1 对幸福的理解第33-35页
        3.3.2 女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第35-36页
        3.3.3 女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第36-38页
        3.3.4 女大学生幸福实现途径第38-39页
        3.3.5 高校幸福教育现状第39-40页
    3.4 女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的问题第40-43页
        3.4.1 幸福观功利化第40页
        3.4.2 消极的人格特质第40-41页
        3.4.3 对幸福目标和获取途径的选择有偏颇第41-42页
        3.4.4 对自身社会价值认识不清,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第42页
        3.4.5 高校对幸福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女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第44-50页
    4.1 内在影响因素第44-47页
        4.1.1 对幸福的认知第44页
        4.1.2 人格特质第44-45页
        4.1.3 自我价值感第45-46页
        4.1.4 人际关系第46-47页
    4.2 外在影响因素第47-49页
        4.2.1 家庭环境的影响第47页
        4.2.2 学校教育的影响第47-49页
        4.2.3 社会的影响第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提高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及建议第50-60页
    5.1 构建积极的幸福认知,提高女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能力第50-53页
        5.1.1 依托思想政治课程,加强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第50-51页
        5.1.2 加强对话教育,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第51-52页
        5.1.3 开设幸福教育课程,提高女大学生的幸福认知能力第52-53页
    5.2 构建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女大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第53-55页
        5.2.1 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女大学生积累积极的情绪体验第53-54页
        5.2.2 开展人格教育,促进女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第54-55页
    5.3 构建积极的外部组织系统,提高女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第55-59页
        5.3.1 构建“以人的幸福为本”的教育环境第55-56页
        5.3.2 开展丰富的幸福实践活动,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第56-58页
        5.3.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女大学生整体素质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附录第62-66页
    附录A第62-64页
    附录B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治理理论视域下高校去行政化研究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改革与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