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户籍管理论文

北京两类户籍流动群体的社会融合差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导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9-11页
        1.2.1 社会融合第9-10页
        1.2.2 流动人口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1-14页
        1.3.1 文献综述第11-12页
        1.3.2 对现有研究的归纳与评价及本文提出的社会融合测量维度第12-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16页
2 研究方法、研究假设与数据来源第16-18页
    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第16-18页
    2.2 数据来源第18页
3 北京市流动人口基本特征第18-23页
    3.1 北京市流动人口性别结构第19页
    3.2 北京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第19-21页
    3.3 北京市流动人口户口性质结构第21页
    3.4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特征第21-22页
    3.5 小结第22-23页
4 北京市两类流动群体的融合差异研究第23-36页
    4.1 北京市两类流动群体经济融合的差异对比第23-32页
        4.1.1 职业地位的差异第23-25页
        4.1.2 收入水平的差异第25-27页
        4.1.3 消费水平的差异第27-28页
        4.1.4 工作时间的差异第28-30页
        4.1.5 居住条件的差异第30-31页
        4.1.6 社会保障的差异第31-32页
    4.2 北京市两类流动群体行为适应的差异第32-33页
        4.2.1 社会文体活动第32页
        4.2.2 社会公益活动第32-33页
        4.2.3 社区卫生或健康教育活动第33页
        4.2.4 选举活动第33页
    4.3 北京市两类流动群体身份认同的差异第33-36页
        4.3.1 心理距离第34-35页
        4.3.2 身份认同第35-36页
5 北京市两类流动群体的融合差异的模型分析第36-50页
    5.1 北京市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影响因素分析——人力资本回归模型第36-38页
    5.2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影响因素分析——后赋性社会资本回归模型第38-42页
    5.3 北京市流动人口经济融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第42-44页
    5.4 北京市流动人口行为适应融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第44-47页
    5.5 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入本地倾向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第47-50页
6 本文讨论与结论第50-53页
    6.1 研究发现与结论第50-51页
    6.2 反思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儿童忽视问题的社会建构--基于某特殊家庭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