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忽视问题的社会建构--基于某特殊家庭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4.2 质性研究 | 第11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2.1 儿童忽视 | 第12-16页 |
2.1.1 儿童忽视的定义 | 第12页 |
2.1.2 评估儿童忽视的评估方法 | 第12-13页 |
2.1.3 儿童忽视的原因 | 第13页 |
2.1.4 儿童忽视的类型 | 第13-14页 |
2.1.5 儿童忽视的影响 | 第14-15页 |
2.1.6 干预儿童忽视的措施 | 第15页 |
2.1.7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2.2 社会建构论 | 第16-18页 |
2.2.1 社会建构论的定义 | 第16页 |
2.2.2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社会问题的界定 | 第16页 |
2.2.3 社会建构论的特性 | 第16-18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3 个案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3.1 家庭成员 | 第19页 |
3.2 居住环境 | 第19-20页 |
3.3 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4 社会问题的建构——家庭贫困抑或儿童忽视 | 第21-37页 |
4.1 家庭贫困的建构过程 | 第22-25页 |
4.1.1 家庭贫困的察觉 | 第22页 |
4.1.2 家庭贫困的宣称 | 第22-25页 |
4.1.3 家庭贫困的解决 | 第25页 |
4.2 儿童忽视的建构过程 | 第25-30页 |
4.2.1 儿童忽视的察觉 | 第25-26页 |
4.2.2 儿童忽视的宣称 | 第26-28页 |
4.2.3 儿童忽视的解决 | 第28-30页 |
4.3 家庭贫困抑或儿童忽视的建构逻辑 | 第30-37页 |
4.3.1 价值观念 | 第30-32页 |
4.3.2 目标取向 | 第32-34页 |
4.3.3 角色定位 | 第34-37页 |
5 结论与反思 | 第37-4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7页 |
5.2 反思 | 第37-39页 |
5.2.1 建构论对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 第37-38页 |
5.2.2 建构逻辑的重要性 | 第38-39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