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正念训练 | 第10-14页 |
1.1.1 正念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2 正念训练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3 正念水平的测量与评定 | 第12-14页 |
1.2 抑郁症状 | 第14-16页 |
1.2.1 青少年抑郁症状 | 第14-15页 |
1.2.2 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 冗思 | 第16-17页 |
1.3.1 冗思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冗思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冗思与抑郁的关系 | 第17-18页 |
1.5 正念训练对冗思进行干预的作用机制 | 第18-21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2.1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2.1.1.干预对象的选择 | 第21页 |
2.1.2 干预方法的选择 | 第21-22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2.3.1 科学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3 研究一正念水平、冗思的特点与相关研究 | 第24-3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2.1 被试 | 第24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3.2.3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3.2.4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3.3.1 青少年抑郁症状、冗思和正念水平的特点分析 | 第26-29页 |
3.3.2 正念水平、冗思与抑郁症状的相关 | 第29-30页 |
4 研究二正念训练对抑郁症状青少年冗思的干预研究 | 第30-3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4.2.1 被试 | 第30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4.2.3 实验假设 | 第31页 |
4.2.4 研究材料 | 第31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31-32页 |
4.3 干预实施过程 | 第32-3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4.4.1 实验组对照组在干预前的情况 | 第34页 |
4.4.2 实验组干预前后的情况 | 第34-35页 |
4.4.3 对照组前测后测的情况 | 第35页 |
4.4.4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的情况 | 第35-36页 |
4.4.5 追踪随访的数据分析 | 第36-39页 |
5 讨论 | 第39-44页 |
5.1 研究一结果的讨论 | 第39-40页 |
5.1.1 青少年正念水平、冗思与抑郁症状的总特征 | 第39页 |
5.1.2 正念水平、冗思与抑郁症的相关关系 | 第39-40页 |
5.2 研究二结果的讨论 | 第40-42页 |
5.2.1 正念训练的干预效果 | 第40-41页 |
5.2.2 正念训练的作用机制 | 第41页 |
5.2.3 正念训练团体辅导内容设计 | 第41页 |
5.2.4 正念训练团体干预效果的持续性 | 第41-42页 |
5.3 创新之处 | 第42页 |
5.4 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