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1页 |
1 《南国印象》的创作背景 | 第11-13页 |
1.1 朱践耳概况 | 第11-12页 |
1.2 创作背景 | 第12-13页 |
2 《南国印象》的音乐本体及民族性分析 | 第13-40页 |
2.1 作品简介 | 第13-18页 |
2.2 主题旋律的民族特征 | 第18-30页 |
2.3 和声运用的民族特征 | 第30-34页 |
2.4 节奏的民族特征 | 第34-36页 |
2.5 调式的民族特征 | 第36-38页 |
2.6《南国印象》中各分曲的内在联系 | 第38-40页 |
3 《南国印象》演奏教学分析研究 | 第40-57页 |
3.1 演奏中的音色及触键的把握 | 第40-47页 |
3.1.1 优美婉转的连奏、轻巧跳音的触键把握 | 第40-42页 |
3.1.2 锣鼓般热闹喜庆的和弦、芦笙般双音的触键把握 | 第42-44页 |
3.1.3 充满民族韵味的装饰音的触键把握 | 第44-45页 |
3.1.4 空灵淳朴的分解式音型及音阶的触键把握 | 第45-47页 |
3.2 演奏中的音乐层次的把握 | 第47-53页 |
3.2.1 平稳进行的分解和弦及柱式和弦 | 第50页 |
3.2.2 充满朝气的切分节奏及附点节奏的把握 | 第50页 |
3.2.3 谐谑风格的错音风格及同音重复节奏的把握 | 第50-51页 |
3.2.4 复调织体及固定低音的把握 | 第51-53页 |
3.3 演奏中的意境及踏板的把握 | 第53-57页 |
3.3.1 乐句的横向流动 | 第53-54页 |
3.3.2 和声的纵向陈述 | 第54页 |
3.3.3 安静朦胧意境的踏板的把握 | 第54-55页 |
3.3.4 热闹逗趣情绪的踏板的把握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