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4页 |
1.1 天然橡胶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 巴西橡胶树胶乳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2页 |
1.3 胶乳再生 | 第12页 |
1.4 巴西橡胶树蔗糖的合成 | 第12-13页 |
1.5 巴西橡胶树蔗糖的转运 | 第13-14页 |
1.6 巴西橡胶树蔗糖的分解 | 第14-16页 |
1.6.1 转化酶 | 第14-15页 |
1.6.2 蔗糖合酶 | 第15-16页 |
1.7 巴西橡胶树蔗糖的利用 | 第16-19页 |
1.7.1 糖酵解及其关键基因 | 第16-18页 |
1.7.2 磷酸戊糖途径及其关键基因 | 第18-19页 |
1.7.3 三羧酸循环及其关键基因 | 第19页 |
1.8 内参筛选 | 第19-21页 |
1.8.1 qPCR技术 | 第19页 |
1.8.2 内参基因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9 胶乳的生理参数 | 第21-22页 |
1.10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1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4-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材料处理 | 第24-25页 |
2.1.3 采样时间及天气情况 | 第25页 |
2.1.4 质粒及菌种 | 第25页 |
2.1.5 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6-32页 |
2.2.1 橡胶树不同组织R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2 RNA完整性电泳检测 | 第26页 |
2.2.3 RNA样品中少量DNA的消化 | 第26页 |
2.2.4 RNA浓度测定 | 第26页 |
2.2.5 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 第26-27页 |
2.2.6 橡胶树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6PDH)、己糖激酶基因(HK)、柠檬酸合酶基因(CS)的克隆 | 第27-28页 |
2.2.7 HbG6PDH、HbHK和HbCS基因的不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28-30页 |
2.2.8 HbNINs、HbSUTs、HbSUSs、HbPFKs以及20个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0页 |
2.2.9 使用胶乳再生cDNA材料对20个候选内参进行筛选 | 第30-31页 |
2.2.10 糖代谢相关基因在胶乳再生cDNA样品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2.3 相关生理参数测定 | 第32-37页 |
2.3.1 胶乳产量测定 | 第32页 |
2.3.2 胶乳总固形物含量测定 | 第32页 |
2.3.3 胶乳干胶产量测定 | 第32页 |
2.3.4 橡胶树茎围增长的测量 | 第32-33页 |
2.3.5 蔗糖含量测定 | 第33页 |
2.3.6 硫醇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2.3.7 无机磷含量测定 | 第34页 |
2.3.8 碱性转化酶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2.3.9 蛋白含量测定 | 第35页 |
2.3.10 酸性转化酶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3.11 己糖激酶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3.12 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3.13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3.14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3.15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35页 |
2.3.16 柠檬酸合酶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2.3.17 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36页 |
2.3.18 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61页 |
3.1 橡胶树不同组织RNA提取及检测 | 第37页 |
3.2 胶乳再生样品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7页 |
3.3 胶乳再生cDNA样品用18S引物扩增检测 | 第37-38页 |
3.4 相关生理生化参数测定 | 第38-45页 |
3.4.1 胶乳产量 | 第38页 |
3.4.2 胶乳总固形物含量 | 第38-39页 |
3.4.3 干胶产量 | 第39页 |
3.4.4 树围增长 | 第39页 |
3.4.5 蔗糖含量 | 第39-40页 |
3.4.6 硫醇含量 | 第40页 |
3.4.7 无机磷含量 | 第40-41页 |
3.4.8 蛋白含量测定 | 第41页 |
3.4.9 中碱性转化酶活性测定 | 第41页 |
3.4.10 酸性转化酶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3.4.11 糖酵解途径关键酶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3.4.12 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3.4.13 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3.5 HbG6PDH、HbHK和HbC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5-47页 |
3.5.1 HbG6PD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3.5.2 HbH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6页 |
3.5.3 HbC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3.6 HbG6PDH、HbHK和HbCS基因不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47-50页 |
3.6.1 HbG6PDH各基因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 | 第47-48页 |
3.6.2 HbHK各基因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 | 第48-49页 |
3.6.3 HbCS各基因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 | 第49-50页 |
3.7 胶乳再生样品内参筛选 | 第50-55页 |
3.7.1 GeNorm计算结果 | 第51-52页 |
3.7.2 NormFinder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3.7.3 Delta Ct method计算结果 | 第53-54页 |
3.7.4 BestKeeper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3.7.5 三组数据表达稳定的综合分析 | 第55页 |
3.8 糖代谢相关基因在胶乳再生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5-61页 |
3.8.1 蔗糖转运 | 第55-56页 |
3.8.2 蔗糖分解 | 第56-57页 |
3.8.3 蔗糖利用 | 第57-61页 |
4 讨论 | 第61-67页 |
4.1 关于实验材料的选取 | 第61页 |
4.2 关于生理参数的测定 | 第61-63页 |
4.3 关于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63-67页 |
4.3.1 内参筛选方面 | 第63-64页 |
4.3.2 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方面 | 第64-67页 |
5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