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第11-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焚烧炉二恶英排放现状 | 第17-20页 |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 第17-19页 |
1.1.2 焚烧炉二恶英排放水平 | 第19-20页 |
1.2 焚烧炉二恶英生成的机理和模型 | 第20-27页 |
1.2.1 焚烧炉二恶英的生成机理 | 第20-24页 |
1.2.2 焚烧炉燃后区二恶英生成模型探索 | 第24-27页 |
1.3 焚烧炉二恶英阻滞技术研究现状 | 第27-35页 |
1.3.1 硫基阻滞二恶英生成关键机理 | 第27-29页 |
1.3.2 硫基阻滞二恶英生成关键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1.3.3 氮基阻滞二恶英生成关键机理 | 第31-33页 |
1.3.4 垃圾和煤混烧阻滞效果评价 | 第33-34页 |
1.3.5 阻滞剂实际焚烧炉应用现状 | 第34-35页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35-36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6-3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9-53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39-43页 |
2.1.1 小型实验室管试炉 | 第39-41页 |
2.1.2 污泥干化热解气发生装置 | 第41-42页 |
2.1.3 阻滞剂溶液喷射装置 | 第42-43页 |
2.2 固定源烟气等速采样方法 | 第43-47页 |
2.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7-52页 |
2.3.1 二恶英分析预处理方法 | 第47-49页 |
2.3.2 二恶英检测方法 | 第49-51页 |
2.3.3 烟气常规污染物检测方法 | 第51页 |
2.3.4 飞灰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2.4 质量保证和控制(QA/QC) | 第52-53页 |
第3章 典型垃圾焚烧炉烟气二恶英的全过程排放特性研究 | 第53-74页 |
3.1 前言 | 第53-54页 |
3.2 试验工况 | 第54-56页 |
3.3 焚烧炉各阶段烟气二恶英浓度的变化 | 第56-62页 |
3.4 焚烧炉各阶段烟气二恶英分布的变化 | 第62-65页 |
3.5 焚烧炉烟气二恶英的全过程质量分布 | 第65-66页 |
3.6 影响烟气二恶英排放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66-72页 |
3.6.1 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66-68页 |
3.6.2 活性炭的影响 | 第68-69页 |
3.6.3 烟气CO排放的影响 | 第69-7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新型硫氨基复合阻滞剂的开发及实验研究 | 第74-92页 |
4.1 前言 | 第74-75页 |
4.2 新型阻滞剂开发 | 第75-77页 |
4.2.1 新型阻滞剂开发原则 | 第75-76页 |
4.2.2 污泥干化热解气排放特性 | 第76-77页 |
4.3 新型硫氨基复合阻滞剂阻滞二恶英生成实验研究 | 第77-90页 |
4.3.1 实验工况 | 第77-80页 |
4.3.2 不同阻滞剂种类的影响 | 第80-83页 |
4.3.3 (S+N)/Cl摩尔比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4 不同添加方式的影响 | 第85-87页 |
4.3.5 不同反应温度段的影响 | 第87-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阻滞剂循环回用阻滞烟气二恶英生成试验研究 | 第92-113页 |
5.1 前言 | 第92-93页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93-97页 |
5.2.1 试验系统 | 第93-96页 |
5.2.2 试验工况设置 | 第96-97页 |
5.2.3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97页 |
5.3 阻滞剂循环回阻滞二恶英生成效果 | 第97-111页 |
5.3.1 烟气中(S+N)/Cl摩尔比变化 | 第97-100页 |
5.3.2 PCDD/Fs的浓度变化 | 第100-103页 |
5.3.3 PCDD/Fs分布特征变化 | 第103-106页 |
5.3.4 (S+N)/Cl摩尔比与PCDD/Fs关联特性 | 第106-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6章 新型硫氨基复合阻滞剂垃圾焚烧炉不同温度段应用研究 | 第113-139页 |
6.1 前言 | 第113-114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9页 |
6.2.1 阻滞剂焚烧炉高温段应用的试验 | 第114-117页 |
6.2.2 阻滞剂焚烧炉中低温段应用的试验 | 第117-119页 |
6.3 新型硫氨基复合阻滞剂焚烧炉高温段应用的研究 | 第119-126页 |
6.3.1 烟气SO_2和NO_x等常规污染物变化 | 第119-121页 |
6.3.2 二恶英浓度变化 | 第121-123页 |
6.3.3 二恶英指纹特征变化 | 第123-125页 |
6.3.4 阻滞机理探索 | 第125-126页 |
6.4 新型硫氨基复合阻滞剂焚烧炉中低温段应用的研究 | 第126-136页 |
6.4.1 烟气SO_2和NO_x等常规污染物变化 | 第126-127页 |
6.4.2 二恶英浓度变化 | 第127-129页 |
6.4.3 二恶英指纹特征变化 | 第129-134页 |
6.4.4 阻滞机理探索 | 第134-136页 |
6.5 经济性分析 | 第136-13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39-14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9-143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7.3 本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57-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