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 第12-14页 |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研究 | 第12页 |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 | 第12-14页 |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 第14-17页 |
·作图群体 | 第14-15页 |
·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QTL 作图方法 | 第16-17页 |
·小麦主要产量性状 QTL 定位 | 第17-20页 |
·单株穗数 QTL 定位 | 第17-18页 |
·穗粒数 QTL 定位 | 第18-19页 |
·千粒重 QTL 定位 | 第19-20页 |
·本研究实验设计 | 第20-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2-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材料及其种植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亲本及 F_(2:3)群体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 第23页 |
·F_(2:3)群体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23-24页 |
·F_(2:3)群体单株穗数遗传分析 | 第24-26页 |
·F_(2:3)群体穗粒数的遗传分析 | 第26-28页 |
·F_(2:3)群体千粒重的遗传分析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遗传作图群体的评价 | 第30页 |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作图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2-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作图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3-36页 |
·SSR 标记变性 PAGE 方法改进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构建的连锁图谱 | 第38页 |
·SSR 变性 PAGE 电泳两次上样法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小麦产量性状 QTL 定位及最优基因型预测 | 第40-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单株穗数 QTL 分析 | 第40-44页 |
·穗粒数 QTL 分析 | 第44-45页 |
·千粒重 QTL 分析 | 第45-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本研究 QTL 定位结果与前人的比较 | 第48页 |
·三个性状 QTL 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48-49页 |
·最优基因型预测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