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7-14页 |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一)虚拟民族志与参与式观察 | 第11-12页 |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12页 |
| (三)深度访谈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拟剧理论视角下的微信自我呈现 | 第14-18页 |
| 一、日程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 第14-15页 |
| 二、网络自我呈现的情境搭建:微信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从日常生活到微信表演: 个体呈现的引导和控制 | 第18-28页 |
| 一、现实环境下的“表演行为” | 第19-20页 |
| (一)表演身份相对明确 | 第19页 |
| (二)表演意识较为薄弱 | 第19-20页 |
| (三)表演失误难以避免 | 第20页 |
| 二、微信舞台的“表演” | 第20-28页 |
| (一)微信文字、语音交流作表达屏障 | 第21-22页 |
| (二)微信个人资料设置的善意表达 | 第22-23页 |
| (三)微信朋友圈的表达期待 | 第23-25页 |
| (四)微信评论的补充表达 | 第25-26页 |
| (五)微信群聊的表情包秀 | 第26页 |
| (六)点赞功能的妙用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微信自我呈现与社会交往的互动 | 第28-38页 |
| 一、人格:微信中自我呈现的诉求 | 第28-35页 |
| (一)信息共享 | 第29-30页 |
| (二)情感交流 | 第30-32页 |
| (三)日记记录功能 | 第32-33页 |
| (四)自我表露 | 第33-34页 |
| (五)广告营销 | 第34-35页 |
| 二、剧班:微信中自我呈现的主体 | 第35-36页 |
| 三、互动:自我呈现的交往渗透 | 第36-38页 |
| (一)加强已有的强关系 | 第36页 |
| (二)扩大开放的自我区域 | 第36-37页 |
| (三)共谋缺席对待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附录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8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