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

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斑蝥代谢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19页
    1.1 斑蝥的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和毒性研究现状第13-15页
        1.1.1 斑蝥的成分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2 斑蝥抗肿瘤活性研究与应用第14页
        1.1.3 斑蝥毒性与减毒研究第14-15页
    1.2 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第15-16页
        1.2.1 光合细菌在单味中药的应用第15页
        1.2.2 光合细菌在复方制剂的应用第15-16页
        1.2.3 光合细菌在中药单体成分的应用第16页
    1.3 同工酶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3.1 同工酶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第16-17页
        1.3.2 酯酶同工酶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3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进展第18页
        1.3.4 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第二章 代谢前后p H值及菌体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19-25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19-20页
        2.2.1 主要材料第19页
        2.2.2 主要仪器第19-20页
    2.3 方法与结果第20-23页
        2.3.1 光合细菌的常规培养第20页
        2.3.2 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的制备第20页
        2.3.3 代谢前后pH值测定第20-22页
        2.3.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22-23页
    2.4 讨论第23-25页
第三章 光合细菌转化前后辅酶Q_(10)及加氧酶活性分析第25-38页
    3.1 前言第25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25-26页
        3.2.1 主要材料第25-26页
        3.2.2 主要仪器第26页
    3.3 方法与结果第26-37页
        3.3.1 光合细菌转化前后辅酶Q10分析第26-33页
        3.3.2 光合细菌转化前后加氧酶活性分析第33-37页
    3.4 讨论第37-38页
第四章 斑蝥转化产物及斑蝥素的质量控制第38-46页
    4.1 前言第38-39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39页
        4.2.1 主要材料第39页
        4.2.2 主要仪器第39页
    4.3 方法与结果第39-45页
        4.3.1 斑蝥素含量变化第39-41页
        4.3.2 化合物A、B、C含量变化第41-45页
    4.4 讨论第45-46页
第五章 光合细菌酶活性的变化第46-52页
    5.1 前言第46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46页
        5.2.1 主要材料第46页
        5.2.2 主要仪器第46页
    5.3 方法与结果第46-51页
        5.3.1 酶液的制备第46页
        5.3.2 酯酶活性的测定第46-48页
        5.3.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第48-50页
        5.3.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50-51页
    5.4 讨论第51-52页
第六章 光合细菌同工酶谱的变化第52-59页
    6.1 前言第52页
    6.2 实验材料第52-53页
        6.2.1 主要仪器第52页
        6.2.2 主要试剂第52-53页
    6.3 方法与结果第53-58页
        6.3.1 试剂配制第53页
        6.3.2 酯酶同工酶酶谱第53-55页
        6.3.3 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第55-56页
        6.3.4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第56-58页
    6.4 讨论第58-5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7.1 结论第59-60页
    7.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藿香内生真菌Cerrena sp.A593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下一篇:新型载体Soluplus~?在灯盏花素固体分散体制备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