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3-15页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第17-25页
    2.1 相关概念第17-20页
        2.1.1 公众第17-18页
        2.1.2 公众参与第18-20页
        2.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20页
    2.2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理论第20-22页
        2.2.1 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第20-21页
        2.2.2 法学:环境权理论第21-22页
    2.3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第22-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体比较第25-34页
    3.1 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第25-27页
        3.1.1 受直接影响的人群第26页
        3.1.2 提供意见和看法的机关和机构第26页
        3.1.3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第26-27页
    3.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第27-30页
        3.2.1 直接受影响的公众第27-29页
        3.2.2 间接受环境影响的公众第29页
        3.2.3 其他对项目感兴趣的公众第29-30页
    3.3 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主体的比较评析第30-31页
        3.3.1 中美两国公众参与主体的异同第30-31页
        3.3.2 我国在公众参与主体方面的不足第31页
    3.4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第31-33页
        3.4.1 提高公众参与主体的参与意识第31-32页
        3.4.2 明确公众参与主体的范围第32页
        3.4.3 重视和发展环保NGO的作用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方式比较第34-44页
    4.1 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方式第34-38页
        4.1.1 传统方式第34-36页
        4.1.2 新兴方式:多方合作解决问题范例第36-38页
    4.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方式第38-40页
        4.2.1 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第38-39页
        4.2.2 座谈会和论证会第39页
        4.2.3 听证会第39-40页
    4.3 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方式的比较评析第40-42页
        4.3.1 中美两国公众参与方式的异同第40-41页
        4.3.2 我国在公众参与方式的主要不足第41-42页
    4.4 健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制度第42-43页
        4.4.1 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代表制度第42页
        4.4.2 细化听证会主持人制度第42-43页
        4.4.3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形式第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中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比较第44-53页
    5.1 美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44-46页
        5.1.1 美国环境信息公开主体第44-45页
        5.1.2 美国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第45页
        5.1.3 美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第45-46页
        5.1.4 美国环境信息公开的保障第46页
    5.2 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46-48页
        5.2.1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主体第47页
        5.2.2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第47页
        5.2.3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第47-48页
        5.2.4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保障第48页
    5.3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制度比较评析第48-50页
        5.3.1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的异同第48-49页
        5.3.2 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方面的不足第49-50页
    5.4 健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50-51页
        5.4.1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第50-51页
        5.4.2 确保环境信息公开的充分性和真实性第51页
        5.4.3 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监督机制第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航班延误承运人的法律责任
下一篇:中外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立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