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开洞梁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开洞梁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开洞梁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3-1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主要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2 预应力混凝土开洞梁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2.1 有限元软件选取 | 第15-16页 |
2.2 有限元模型及本构关系 | 第16-22页 |
2.2.1 有限元模型分类 | 第16-19页 |
2.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模型建立方法 | 第19-20页 |
2.2.3 有限元单元的本构关系 | 第20-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预应力混凝土开洞梁的计算与分析 | 第23-41页 |
3.1 开洞梁工程背景 | 第23-24页 |
3.2 模型参数计算 | 第24-29页 |
3.2.1 荷载分布计算 | 第24-26页 |
3.2.2 预应力筋的计算和设计 | 第26-27页 |
3.2.3 配筋的计算和设计 | 第27-29页 |
3.3 不同参数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2页 |
3.4 不同参数梁模型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3.4.1 不同模型应力分析 | 第32-38页 |
3.4.2 不同模型挠度分析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预应力开圆孔梁受力性能分析 | 第41-61页 |
4.1 预应力开圆孔梁模型设计 | 第41-43页 |
4.1.1 以圆形孔洞的直径d_0为参数变量 | 第42-43页 |
4.1.2 以圆形孔洞之间的孔间距s_3为参数变量 | 第43页 |
4.2 预应力开圆孔梁的应力分析 | 第43-55页 |
4.2.1 不同开洞尺寸梁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43-49页 |
4.2.2 不同孔间距梁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49-55页 |
4.3 预应力开圆孔梁挠度分析 | 第55-58页 |
4.3.1 不同开洞直径梁模型的挠度分析 | 第55-57页 |
4.3.2 不同孔间距梁模型的挠度分析 | 第57-58页 |
4.4 预应力开圆孔梁承载力分析 | 第58-60页 |
4.4.1 不同开洞直径梁模型的承载力分析 | 第58-59页 |
4.4.2 不同孔间距梁模型的承载力分析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预应力开矩形孔梁受力性能的分析 | 第61-81页 |
5.1 预应力开矩形孔梁模型设计 | 第61-63页 |
5.1.1 以矩形孔洞的尺寸为参数变量 | 第62-63页 |
5.1.2 以矩形孔洞之间的孔间距s_3为参数变量 | 第63页 |
5.2 预应力开矩形孔梁应力分析 | 第63-75页 |
5.2.1 不同开洞尺寸的预应力开洞梁应力分析 | 第63-69页 |
5.2.2 不同孔间距梁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69-75页 |
5.3 预应力开矩形孔梁挠度变形分析 | 第75-78页 |
5.3.1 不同开洞尺寸预应力开洞梁的挠度分析 | 第75-77页 |
5.3.2 不同孔间距预应力开洞梁的挠度分析 | 第77-78页 |
5.4 预应力开矩形孔梁承载力分析 | 第78-80页 |
5.4.1 不同开洞尺寸预应力开洞梁的承载力分析 | 第78-79页 |
5.4.2 不同孔间距梁模型的承载力分析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附录 预应力开洞梁命令流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