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开采低渗透煤层预裂控制爆破增透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矿井瓦斯井下采掘活动的带来的安全隐患 | 第12-13页 |
| ·我国煤炭开采现状及开采深度的进展情况 | 第13-14页 |
| ·论文选题研究的重大意义 | 第14-15页 |
| ·低渗透高瓦斯煤层增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5-23页 |
| ·低渗透高瓦斯煤层增透技术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 ·低渗透煤层深孔预裂控制爆破增透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高瓦斯低渗透煤层深孔爆破工程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 ·低渗透煤层深孔预裂控制爆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煤体深孔预裂控制爆破理论分析 | 第26-52页 |
| ·煤体深孔预裂控制爆破增透工艺的提出 | 第26-27页 |
| ·炸药在煤岩体内爆炸的作用过程 | 第27-29页 |
| ·爆炸波在煤体中的传播规律 | 第29-35页 |
| ·爆炸应力波均质煤体中的传播 | 第29-30页 |
| ·爆炸应力波在层状煤体层面中的透射和反射 | 第30-32页 |
| ·爆炸应力波在层状煤体中的衰减规律 | 第32-35页 |
| ·控制孔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35-39页 |
| ·煤体深孔预裂控制爆破裂纹扩展的理论分析 | 第39-52页 |
| ·爆炸波作用下煤体初始裂隙长度的理论分析 | 第40-44页 |
| ·爆生气体作用下煤体裂隙长度的理论分析 | 第44-47页 |
| ·煤体爆破裂隙的扩展准则 | 第47-52页 |
| 第三章 深孔预裂控制爆破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 第52-68页 |
| ·实验目的 | 第52页 |
| ·爆破实验相似准则及相似常数的确定 | 第52-55页 |
| ·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55-57页 |
| ·实验装置 | 第55-56页 |
| ·测试仪器和设备 | 第56-57页 |
| ·实验材料的选取及制作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8-60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9页 |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59-6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深孔预裂控制爆破数值模拟 | 第68-94页 |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68-75页 |
| ·有限差分计算模型 | 第68-69页 |
| ·煤体的本构模型 | 第69-72页 |
| ·爆炸荷载 | 第72-75页 |
| ·FLAC3D 动力模块有效性的验证 | 第75-76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90页 |
| ·高应力煤层深孔爆破致裂增透效果与机理分析 | 第77-82页 |
| ·地应力对煤层深孔爆破致裂增透效果的影响 | 第82-84页 |
| ·爆生气体对煤层深孔爆破致裂增透效果的影响 | 第84-85页 |
| ·煤体硬度对煤层深孔爆破致裂增透效果的影响 | 第85-87页 |
| ·瓦斯压力对煤层深孔爆破致裂增透效果的影响 | 第87-88页 |
| ·控制孔对煤层深孔爆破致裂增透效果的影响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4页 |
| 第五章 现场试验及效果分析 | 第94-124页 |
| ·井下深孔预裂控制爆破工艺 | 第94-95页 |
| ·炸药品种的选择 | 第94页 |
| ·装药被筒研究及装药结构设计 | 第94-95页 |
| ·封孔工艺 | 第95页 |
| ·连线起爆工艺 | 第95页 |
| ·深孔预裂控制爆破配套设备的研制及完善 | 第95-97页 |
| ·概述 | 第95-96页 |
| ·可连接 PVC 被筒的研制 | 第96页 |
| ·专用压风封孔器的改进 | 第96-97页 |
| ·护壁套管的研发 | 第97页 |
| ·二次扩孔钻头的研制 | 第97页 |
| ·现场试验及效果分析 | 第97-123页 |
| ·防治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现场试验 | 第97-117页 |
| ·防治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现场试验 | 第117-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 ·结论 | 第124-125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5-126页 |
| ·展望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13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