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强震台阵的布设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异常波形分析进展 | 第14-15页 |
| ·滤波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永久位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速度脉冲识别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章节安排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强震台阵的布设 | 第18-38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地震动观测台阵的布设 | 第18-26页 |
| ·台阵布设的原则 | 第18-19页 |
| ·三种台阵的布设 | 第19-26页 |
| ·建筑结构观测台阵的布设 | 第26-30页 |
| ·台阵布设的意义 | 第26页 |
| ·台阵布设的原则 | 第26-27页 |
| ·台阵布设的类型 | 第27-2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 ·针对震害布设台阵的建议 | 第28-30页 |
| ·大坝观测台阵的布设 | 第30-36页 |
| ·台阵设计依据 | 第30-31页 |
| ·台阵监测内容 | 第31页 |
| ·三种类型台阵的布设 | 第3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异常波形分析 | 第38-68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常见的异常波形 | 第38-66页 |
| ·非对称波形分析 | 第38-43页 |
| ·“小毛刺”分析 | 第43-44页 |
| ·加速度基线漂移异常分析 | 第44-45页 |
| ·“尖刺”研究 | 第4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滤波技术研究 | 第68-108页 |
| ·引言 | 第68-69页 |
| ·噪声来源 | 第69-73页 |
| ·模拟强震记录的噪声来源 | 第69-70页 |
| ·数字强震记录的噪声来源 | 第70-73页 |
| ·仪器校正 | 第73页 |
| ·截止频率的确定 | 第73-86页 |
| ·滤波器的使用 | 第86-106页 |
| ·滤波的基本原理 | 第87-88页 |
| ·非因果滤波 | 第88-97页 |
| ·Chebyshev I 型滤波器参数对于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 第97-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五章 永久位移研究 | 第108-144页 |
| ·引言 | 第108页 |
| ·强震记录基线漂移的原因 | 第108-111页 |
| ·强震记录基线漂移的类型 | 第111-114页 |
| ·国际上的现有方法 | 第114-129页 |
| ·Iwan 法 | 第114-119页 |
| ·Boore 的 v0 校正法 | 第119-120页 |
| ·王国权的基线校正法 | 第120-123页 |
| ·Wu&Wu (2007) 的基线校正法 | 第123-127页 |
| ·滤波法 | 第127-129页 |
| ·Zhao 的基线校正法 | 第129页 |
| ·Hermit 插值基线校正法 | 第129-138页 |
| ·基本原理 | 第129-131页 |
| ·基本算例 | 第131-138页 |
| ·五种方法比较 | 第138-139页 |
| ·日本“3.11”地震永久位移场的绘制 | 第139-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 第六章 速度脉冲的识别 | 第144-188页 |
| ·引言 | 第144-145页 |
| ·速度脉冲产生的机理 | 第145-146页 |
| ·速度脉冲识别的方法 | 第146-185页 |
| ·Baker 方法 | 第146-161页 |
| ·EMD 方法 | 第161-170页 |
| ·低通滤波方法 | 第170-1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5-18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0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88-189页 |
|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89-1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0-196页 |
| 附录 | 第196-238页 |
| 作者简介 | 第238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238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38-240页 |
| 致谢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