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为何选择研究校园文化 | 第11页 |
1.1.2 为何选择在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校园文化研究 | 第11-12页 |
1.1.3 为何选择中小学领域来研究校园文化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黔西南州 | 第13页 |
1.3.2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 | 第13-14页 |
1.3.3 文化 | 第14页 |
1.3.4 校园文化 | 第14-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4.1 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2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3 关于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18-19页 |
1.4.4 关于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 第19-20页 |
1.4.5 研究评述 | 第20-22页 |
2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理论概述 | 第22-28页 |
2.1 校园文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 第23-25页 |
2.2.1 陶冶娱乐功能 | 第23-24页 |
2.2.2 传承优秀传统功能 | 第24页 |
2.2.3 辐射导向功能 | 第24-25页 |
2.3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 第25-28页 |
2.3.1 搞好校园文化能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 第25-26页 |
2.3.2 搞好校园文化可以突显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特色 | 第26页 |
2.3.3 搞好校园文化可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26-28页 |
3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考察 | 第28-51页 |
3.1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小学学校概况 | 第28-29页 |
3.2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29-51页 |
3.2.1 调查设计 | 第29-30页 |
3.2.2 调查过程 | 第30-38页 |
3.2.3 调查结果 | 第38-51页 |
4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1-66页 |
4.1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1-64页 |
4.1.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落后 | 第51-55页 |
4.1.2 校园精神文化缺不健全 | 第55-58页 |
4.1.3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规范 | 第58-60页 |
4.1.4 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不突出 | 第60-62页 |
4.1.5 校园文化建设民族特色不明显 | 第62-64页 |
4.2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探析 | 第64-66页 |
4.2.1 经济水平落后 | 第64页 |
4.2.2 家庭民族传统观念的制约 | 第64-65页 |
4.2.3 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较低 | 第65页 |
4.2.4 学校管理模式的制约 | 第65页 |
4.2.5 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 第65-66页 |
5 加强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66-74页 |
5.1 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以突显学校特色 | 第66-67页 |
5.1.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 第66-67页 |
5.1.2 丰富物质文化内容,增加宣传渠道 | 第67页 |
5.2 注重精神文化建设以弘扬学校精神和民族精神 | 第67-69页 |
5.2.1 发挥班干部作用,带动学习氛围 | 第67-68页 |
5.2.2 明确办学理念,鼓励全员参与 | 第68页 |
5.2.3 定期向家长宣传教育新思想 | 第68-69页 |
5.2.4 开展教师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 第69页 |
5.3 注重管理体制的完善以细致学校管理工作 | 第69-70页 |
5.3.1 使管理体制科学化、民主化 | 第69-70页 |
5.3.2 努力将制度落实到位,管理做到公平公正 | 第70页 |
5.4 注重活动文化建设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第70-72页 |
5.4.1 打造多形式的校园活动文化 | 第70-71页 |
5.4.2 丰富教师的文化活动 | 第71-72页 |
5.5 注重校园民族特色以重塑校园形象 | 第72-74页 |
5.5.1 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 | 第72-73页 |
5.5.2 丰富民族文化活动 | 第73-74页 |
6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A | 第77-78页 |
附录B | 第78-80页 |
附录C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