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1.2.2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回顾 | 第17-20页 |
1.3.2 文献述评 | 第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婺源H村乡村旅游开发的背景 | 第22-26页 |
2.1 困境中的婺源H村 | 第22-23页 |
2.2 H村乡村旅游开发机遇 | 第23-24页 |
2.3 H村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情况 | 第24-26页 |
3 婺源H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期利益主体间互动分析 | 第26-37页 |
3.1 婺源H村土地产权流转 | 第26-30页 |
3.1.1 县镇政府主导H村土地流转 | 第26-27页 |
3.1.2 H村土地平价流转的原因 | 第27-30页 |
3.2 婺源H村整村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 第30-35页 |
3.2.1 被忽视的村民:搬迁安置方案制定 | 第30页 |
3.2.2 底层的回击:安置房建设主导权之争 | 第30-31页 |
3.2.3 非对抗性抵制:拖延战术运用 | 第31-32页 |
3.2.4 开发商的策略:六人搬迁安置工作小组成立 | 第32-33页 |
3.2.5 面对面博弈:两次村民大会召开 | 第33-34页 |
3.2.6 政企互动中的合谋 | 第34-35页 |
3.3 婺源H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 第35-37页 |
3.3.1 被边缘化的社区居民:H村景区买断型开发模式 | 第35-36页 |
3.3.2 弱参与感:H村居民被动参与旅游开发 | 第36-37页 |
4 婺源H村乡村旅游开发现阶段利益主体间互动分析 | 第37-49页 |
4.1 婺源H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现状 | 第39-47页 |
4.1.1 H村居民收入及职业结构情况 | 第39-45页 |
4.1.2 H村居民满意度与参与意愿情况 | 第45-47页 |
4.2 社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 第47-48页 |
4.2.1 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竞争 | 第47页 |
4.2.2 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合作 | 第47-48页 |
4.3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 第48-49页 |
5 婺源H村利益主体间互动关系的总体模式及综合评价 | 第49-54页 |
5.1 婺源H村利益主体间互动关系的总体模式兼与婺源其他景区比较 | 第49-50页 |
5.1.1 模式特征一:产权置换开发 | 第49页 |
5.1.2 模式特征二:雇佣回迁参与 | 第49-50页 |
5.2 婺源H村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间互动模式的优势 | 第50-51页 |
5.2.1 产权清晰 | 第50页 |
5.2.2 古村复活 | 第50-51页 |
5.2.3 就地城镇化 | 第51页 |
5.3 婺源H村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间互动模式的不足与局限 | 第51-54页 |
5.3.1 利益结构不均衡 | 第51-52页 |
5.3.2 社区失序 | 第52页 |
5.3.3 活态文化之死 | 第52-54页 |
6 结论与思考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间良性互动思考 | 第54-55页 |
6.3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一 | 第61-65页 |
附录二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