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8-26页 |
1.2.1 国外液体发射药火炮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1.2.2 国外对整装式液体炮发射机理的认识及燃烧稳定性控制方法进展 | 第19-23页 |
1.2.3 国内液体发射药火炮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1.2.4 其它领域中燃烧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概况 | 第24页 |
1.2.5 对整装式含能液体燃烧推进机理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24-2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 整装式含能液体燃烧不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 第28-45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整装式液体炮内弹道循环的特点 | 第28-34页 |
2.2.1 简化的燃烧推进模型 | 第28-33页 |
2.2.2 整装式液体炮气液交界面上流动不稳定的讨论 | 第33-34页 |
2.3 流动界面不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 第34-40页 |
2.3.1 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 | 第34-38页 |
2.3.2 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 | 第38页 |
2.3.3 整装式含能液体中的流动不稳定 | 第38-40页 |
2.4 液体药燃速对BLPG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2.5 控制整装式含能液体燃烧稳定性的技术途径 | 第41-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整装式液体中高温燃气射流扩展与掺混过程实验研究 | 第45-57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原理与实验装置 | 第45-47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3.3.1 射流扩展过程观测 | 第47-51页 |
3.3.2 实验参数对射流扩展速度的影响 | 第51-55页 |
3.4 实验结论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燃气射流在整装式液体中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7-76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数学物理模型 | 第57-61页 |
4.2.1 轴对称两相流模型 | 第57-58页 |
4.2.2 湍流模型 | 第58-60页 |
4.2.3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4.3 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61-65页 |
4.3.1 四级阶梯渐扩型(E型)观察室的实验与计算结果对比 | 第61-62页 |
4.3.2 圆柱型(F型)观察室的实验与计算结果对比 | 第62-63页 |
4.3.3 轴向扩展速度的实验与计算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4.3.4 通过湍流两相流模型得到的其它计算结果 | 第64-65页 |
4.4 边界形状对燃气射流扩展过程的影响 | 第65-69页 |
4.5 喷射条件对燃气射流扩展过程的影响 | 第69-71页 |
4.6 液体物理性质对射流扩展过程的影响 | 第71-73页 |
4.7 封闭腔体中射流扩展过程的模拟 | 第73-74页 |
4.8 结论 | 第7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多级渐扩型模拟推进装置的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 第76-94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燃烧推进实验系统 | 第76-78页 |
5.2.1 实验装置 | 第76-77页 |
5.2.2 实验系统组成 | 第77-78页 |
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78-93页 |
5.3.1 实验结果 | 第78-79页 |
5.3.2 数据处理与信号特征提取 | 第79-87页 |
5.3.3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 第87-93页 |
5.4 结论 | 第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整装式含能液体高压燃烧推进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94-117页 |
6.1 引言 | 第94页 |
6.2 整装式含能液体燃烧推进过程的集总参数模型 | 第94-99页 |
6.2.1 物理假设 | 第94页 |
6.2.2 集总参数模型的方程组 | 第94-97页 |
6.2.3 计算方法 | 第97页 |
6.2.4 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97-99页 |
6.3 整装式含能液体燃烧推进过程的两相流模型 | 第99-107页 |
6.3.1 物理模型 | 第99-100页 |
6.3.2 数学模型 | 第100-105页 |
6.3.3 计算模型中的初边界条件设置 | 第105-107页 |
6.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6页 |
6.4.1 圆柱型燃烧室计算结果 | 第107-111页 |
6.4.2 阶梯渐扩型燃烧室计算结果 | 第111-11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7-118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8页 |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设想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附录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