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论文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中的域外建筑装饰元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研究背景及内容第13-14页
        1.2.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5-20页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1.1 白族民居第15-16页
            1.4.1.2 建筑中的域外建筑装饰元素第16-17页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7-20页
    1.5 论文研究框架第20-21页
    1.6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7 基本概念界定第22-23页
    1.8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历程概述第24-36页
    2.1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概述第24-29页
        2.1.1 大理喜洲传统白族民居概述第24-26页
        2.1.2 大理喜洲中外融合式白族民居概述第26-29页
    2.2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与外来文化融合历程概述第29-34页
        2.2.1 东汉至初唐时期第29-30页
        2.2.2 南诏、大理国时期第30-32页
        2.2.3 元、明、清初时期第32-33页
        2.2.4 清末、民国时期第33-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大理喜洲中外融合式白族民居建成背景分析第36-62页
    3.1 经济基础第36-45页
        3.1.1 茶马古道第37-39页
        3.1.2 西南丝绸之路第39-43页
            3.1.2.1 商业带来的文化交流第40-41页
            3.1.2.2 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第41-42页
            3.1.2.3 文化的融合性第42-43页
        3.1.3 喜洲商帮第43-45页
    3.2 政治背景第45-46页
    3.3 文化影响第46-49页
        3.3.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形成与演进第47-48页
        3.3.2 等级意识的瓦解第48页
        3.3.3 新型建筑教育体制的影响第48-49页
    3.4 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第49-51页
        3.4.1 建筑材料的发展第49-50页
        3.4.2 建筑结构的发展第50-51页
        3.4.3 建筑施工的发展第51页
    3.5 近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第51-60页
        3.5.1 近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第52-57页
            3.5.1.1 十九世纪复古运动的进步意义第52-54页
            3.5.1.2 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的督促作用第54-55页
            3.5.1.3 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创新精神第55-56页
            3.5.1.4 近现代西方的建筑技术发展第56-57页
        3.5.2 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第57-60页
            3.5.2.1 “西化”阶段(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第58页
            3.5.2.2 主动创造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58-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喜洲传统白族民居受域外建筑装饰元素影响所表现出的特征第62-84页
    4.1 喜洲传统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特征第62-71页
        4.1.1 山墙的装饰第62-64页
        4.1.2 门窗的装饰第64-66页
        4.1.3 照壁的装饰第66-68页
        4.1.4 后檐墙的装饰第68-69页
        4.1.5 风火墙的装饰第69-70页
        4.1.6 柱础和围屏的装饰第70-71页
    4.2 受域外建筑装饰元素影响的白族民居的建筑细部第71-76页
        4.2.1 大门第71-74页
        4.2.2 窗第74-76页
        4.2.3 其他建筑细部第76页
    4.3 地域性与民族性在喜洲白族民居中外融合式建筑装饰中的体现第76-78页
    4.4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与域外建筑装饰元素融合的方式第78-80页
    4.5 建筑装饰上的折衷主义倾向性第80-81页
        4.5.1 折衷主义建筑的盛行第80-81页
        4.5.2 建筑中折衷主义的表现第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五章 大理喜洲新白族民居的设计探索第84-98页
    5.1 现代民居建筑发展的问题第84-85页
    5.2 对于大理喜洲中外融合式白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第85-87页
        5.2.1 喜洲白族民居现状第85-86页
        5.2.2 保护方法及手段第86-87页
        5.2.3 建筑师的职责第87页
    5.3 案例分析第87-95页
        5.3.1 猫猫果第88-92页
        5.3.2 青庐第92-95页
    5.4 大理喜洲白族新民居的设计创新策略第95-96页
        5.4.1 空间上的移植第95页
        5.4.2 形式上的延续第95-96页
        5.4.3 神韵上的追求第96页
    5.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结论第98-100页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总结第98-99页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附录A 插图索引第106-110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BM建模技术人群应急疏散仿真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变形预测组合模型建模方法研究与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