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中、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 第2章 CSAMT 方法理论基础及关键问题探讨 | 第16-30页 |
| 2.1 电磁场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 2.1.1 理想自由空间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16页 |
| 2.1.2 均匀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及波动方程 | 第16-19页 |
| 2.1.3 均匀半空间地面水平电偶极子源的电磁场 | 第19-22页 |
| 2.1.4 均匀分层介质时的场公式 | 第22-24页 |
| 2.2 视电阻率公式 | 第24-26页 |
| 2.3 视相位公式 | 第26-27页 |
| 2.4 CSAMT 法应用中几点关键问题的讨论 | 第27-30页 |
| 2.4.1 最低观测频率 | 第27页 |
| 2.4.2 收发距 | 第27-28页 |
| 2.4.3 供电电流 | 第28页 |
| 2.4.4 发射 AB 极距离 | 第28-29页 |
| 2.4.5 测量 MN 极距离 | 第29页 |
| 2.4.6 测量 TM 与 TE 测量方式 | 第29-30页 |
| 第3章 典型地质体的大地电磁模型正演研究 | 第30-45页 |
| 3.1 二维有限元数据模拟算法 | 第31-35页 |
| 3.1.1 场域剖分 | 第31-32页 |
| 3.1.2 单元分析 | 第32-34页 |
| 3.1.3 总体合成与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第34-35页 |
| 3.2 模型正演模拟 | 第35-44页 |
| 3.2.1 模型一:起伏基岩面模型 | 第35-37页 |
| 3.2.2 模型二:充填型地下空洞和采空区模型 | 第37-39页 |
| 3.2.3 模型三:变化厚度低阻岩、矿层模型 | 第39-41页 |
| 3.2.4 模型四:充填型断层破碎带模型 | 第41-44页 |
| 3.3 模型正演模拟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研究区域地理、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 第45-48页 |
| 4.1 地理概况 | 第45页 |
| 4.2 地质概况 | 第45-46页 |
| 4.2.1 地层岩性 | 第45-46页 |
| 4.2.2 地质构造 | 第46页 |
| 4.2.3 岩体特征 | 第46页 |
| 4.3 地球物理特征 | 第46-48页 |
| 第5章 研究区域 CSAMT 与 MT 地质勘察应用研究 | 第48-63页 |
| 5.1 地球物理方法测线布设 | 第48-49页 |
| 5.2 CSAMT 与 MT 工作方法 | 第49-52页 |
| 5.2.1 CSAMT 工作方法 | 第49-51页 |
| 5.2.2 MT 工作方法 | 第51-52页 |
| 5.3 各测线反演成果图异常详细解译与推断 | 第52-61页 |
| 5.3.1 Y1 测线 | 第52-54页 |
| 5.3.2 Y2 测线 | 第54-55页 |
| 5.3.3 Y3 测线 | 第55-56页 |
| 5.3.4 Y4 测线 | 第56-58页 |
| 5.3.5 Y5 测线 | 第58-59页 |
| 5.3.6 Y6 测线 | 第59-60页 |
| 5.3.7 Y7 测线 | 第60-61页 |
| 5.4 解译与推断小结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