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温泉学论文

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成因模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1-18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外地热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6-18页
        1.3.1 研究主要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热地质背景第18-36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18-19页
        2.1.1 地形地貌第18-19页
        2.1.2 气象水文第19页
    2.2 区域地质概况第19-30页
        2.2.1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第19-21页
        2.2.2 地层岩性第21-24页
        2.2.3 褶皱构造特征第24-29页
        2.2.4 断裂构造特征第29-30页
    2.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第30-33页
        2.3.1 水文地质结构第30-31页
        2.3.2 含水层介质特征第31-32页
        2.3.3 地下水补、给、排特征第32-33页
    2.4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温场特征第33-36页
        2.4.1 盆地地温梯度第33-34页
        2.4.2 盆地大地热流值第34-35页
        2.4.3 影响四川盆地地温的主要因素第35-36页
第3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分布及热水埋藏第36-62页
    3.1 研究区温泉分布特征第36-39页
        3.1.1 西部温泉区第36-39页
        3.1.2 西南温泉区第39页
    3.2 各区热水发育的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第39-42页
        3.2.1 研究区热水发育的主要层位第39-41页
        3.2.2 钻井揭露的构造部位第41-42页
    3.3 热储层特征第42-46页
        3.3.1 热储结构第42-43页
        3.3.2 热储层出露与埋藏特征第43-46页
    3.4 盆地中西部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第46-62页
        3.4.1 热水水化学类型及特征第46-49页
        3.4.2 水化学组分特征第49-52页
        3.4.3 热饱和平衡分析第52-53页
        3.4.4 热水水化学温标第53-55页
        3.4.5 热水中元素组分形成分析第55-59页
        3.4.6 水化学类型的形成演化第59-62页
第4章 研究区温泉成因模式分析第62-84页
    4.1 地下热水成因类型、机制概述第62-64页
    4.2 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形成特征分析第64-65页
        4.2.1 盆地边缘褶皱带中低温对流地热型第64-65页
        4.2.2 中部坳陷盆地中低温对流地热型第65页
    4.3 中部坳陷盆地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低温温泉第65-69页
        4.3.1 以郫县望从温泉为例第66页
        4.3.2 地质构造第66页
        4.3.3 热储及盖层特征第66-67页
        4.3.4 水化学特征第67-68页
        4.3.5 温泉成因机制第68-69页
    4.4 盆山结合带发育于碎屑岩中的中低温温泉第69-73页
        4.4.1 以绵竹麓棠温泉为例第70页
        4.4.2 地质背景第70-71页
        4.4.3 热储及盖层特征第71-72页
        4.4.4 成因机制研究第72-73页
    4.5 边缘隆褶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低温温泉第73-76页
        4.5.1 安县罗浮山温泉为例第74页
        4.5.2 构造条件第74页
        4.5.3 热储层特征第74-75页
        4.5.4 水化学特征第75页
        4.5.5 温泉成因机制研究第75-76页
    4.6 边缘沉降带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中温温泉第76-84页
        4.6.1 以犍为孝姑温泉为例第77页
        4.6.2 区域构造条件第77-78页
        4.6.3 水文地质条件第78页
        4.6.4 温泉揭露地层及热储层特征第78-80页
        4.6.5 热储盖层第80-81页
        4.6.6 水化学特征第81页
        4.6.7 温泉成因机制第81-84页
第5章 研究区地下热水有利区预测第84-89页
    5.1 温泉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第84-87页
        5.1.1 构造因素第84-85页
        5.1.2 沉积相因素第85-87页
        5.1.3 地温场因素第87页
    5.2 研究区地下热水有利区预测第87-89页
结论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SAMT与MT在新疆雅满苏地段地质勘察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一篇:塔中顺9井区志留系地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工程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