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1-15页 |
1.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2. 研究的方法 | 第12-15页 |
一、检察权配置释义 | 第15-27页 |
(一) 检察权释义 | 第15-21页 |
1. 检察权的定位 | 第15-16页 |
2. 检察权的性质 | 第16-19页 |
3. 检察权的权能 | 第19-21页 |
(二) 检察权配置释义 | 第21-23页 |
1. 检察权配置的涵义 | 第21-22页 |
2. 检察权配置的原则 | 第22-23页 |
(三) 检察权配置应廓清的错误认识 | 第23-27页 |
1. 用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思想来否定我国的检察制度 | 第23-24页 |
2. 检察机关应当享有一般监督权 | 第24-25页 |
3. 检察权应当缩小 | 第25-27页 |
二、检察权配置的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一) 新中国检察权配置的发展过程 | 第27-28页 |
(二) 公诉权的配置 | 第28-29页 |
1. 刑事公诉权不充分 | 第28页 |
2. 民事公诉权的缺失 | 第28-29页 |
3. 行政公诉权的缺失 | 第29页 |
(三)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 | 第29-30页 |
1. 侦查手段少、强制措施弱 | 第29-30页 |
2. 侦查权被其他机关所分割 | 第30页 |
3. 权力配置分散 | 第30页 |
(四) 诉讼监督权的配置 | 第30-32页 |
1. 侦查监督的不得力 | 第30-31页 |
2. 审判监督的力度不够 | 第31页 |
3. 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的不作为 | 第31页 |
4. 纠正违法意见和检察建议的法律效力弱 | 第31-32页 |
(五) 检察权运行的地方化倾向 | 第32页 |
(六) 部门设置不规范 | 第32-34页 |
三、完善检察权配置的具体建议 | 第34-39页 |
(一) 对公诉权的完善 | 第34-35页 |
1. 扩充不起诉制度 | 第34页 |
2. 在立法上明确量刑建议权 | 第34页 |
3. 增加民事、行政公诉权 | 第34-35页 |
(二) 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完善 | 第35-36页 |
1. 赋予检察机关强制措施执行权 | 第35页 |
2. 对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 | 第35页 |
3. 应当将反贪和反渎自侦部门合并 | 第35-36页 |
4. 从法律上明确自侦部门同税务、审计机关的长效联系机制 | 第36页 |
(三) 对诉讼监督权的完善 | 第36-37页 |
1. 侦查监督权的强化 | 第36页 |
2. 审判监督权的强化 | 第36-37页 |
3. 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权的强化 | 第37页 |
4. 强化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法律效力 | 第37页 |
(四)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 第37-38页 |
(五) 规范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