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绪论第9-11页
一 刑事和解制度概述第11-18页
 (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第11-12页
 (二) 刑事和解制度产生的背景第12-18页
  1 市民社会的形成导致司法自决的出现第13-14页
  2 二战以后刑罚功能的演变及保护被害人运动的兴起第14-15页
  3 恢复性司法的出现第15-18页
二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兴起第18-31页
 (一) 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第18-23页
  1 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第18-19页
  2 改革司法体制、体现人文关怀第19-20页
  3 保护被害人权益、关注犯罪人权力第20-21页
  4 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第21-23页
 (二)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基础第23-28页
  1 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第23-25页
  2 广泛的法制基础第25-26页
  3 现实的政策基础第26-27页
  4 长期的实践基础第27-28页
 (三)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面临的困境第28-31页
  1 法律价值观的转变第28-29页
  2 刑事司法理念的转变第29-31页
三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第31-37页
 (一)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积极作用第31-33页
  1 解决矛盾纠纷更加圆满第31-32页
  2 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第32页
  3 体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第32-33页
 (二) 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消极影响第33-37页
  1 削弱了刑罚的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功能第33-34页
  2 削弱了国家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职能第34页
  3 出现了权力和权利地滥用第34-35页
  4 产生了“以钱赎罪”的观点第35-37页
四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第37-49页
 (一) 刑事和解适用的原则第37-42页
  1 有罪答辩原则第37-38页
  2 自愿性与明知性原则第38-39页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39页
  4 被害人宽恕情节法定化原则第39-40页
  5 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和社会救助原则第40-41页
  6 刑事和解程序正当性原则第41-42页
 (二) 刑事和解适用案件的范围第42-44页
 (三) 刑事和解的模式设计第44-45页
  1 加害方—被害方自行和解模式第44页
  2 司法机关主持的司法调解模式第44-45页
  3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模式第45页
 (四) 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设计第45-49页
  1 刑事和解程序的提起阶段第46-47页
  2 刑事和解协议的达成阶段第47页
  3 刑事和解协议的履行阶段第47-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7页
后记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下一篇:检察权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