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辨认制度的规制与完善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刑事辨认概述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刑事辨认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一、 辨认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 辨认与指认的关系 | 第13页 |
第二节 刑事辨认的价值 | 第13-16页 |
一、 刑事辨认在侦查中价值 | 第14-15页 |
二、 刑事辨认在诉讼中的价值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刑事辨认的特点 | 第16-19页 |
一、 辨认活动的强制性 | 第17页 |
二、 辨认结果的不稳定性 | 第17-18页 |
三、 侵权行为多发且隐蔽 | 第18页 |
四、 辨认结论易被采信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刑事辨认的分类 | 第19-22页 |
一、 公开辨认与秘密辨认 | 第19-20页 |
二、 审前辨认与当庭辨认 | 第20页 |
三、 直接辨认与间接辨认 | 第20-21页 |
四、 静态辨认与动态辨认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辨认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刑事辨认在立法方面的现状与不足 | 第22-24页 |
一、 我国刑事辨认制度在立法方面的层次比较低 | 第22页 |
二、 法条之间存在矛盾或重复之处 | 第22-23页 |
三、 辨认规则不完善 | 第23页 |
四、 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缺失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刑事辨认在实务方面的现状与不足 | 第24-27页 |
一、 办案人员程序操作不规范 | 第24页 |
二、 混杂辨认规则未得到真正落实 | 第24-25页 |
三、 我国辨认程序在审批中的不足 | 第25页 |
四、 诱使刑讯逼供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辨认的规制与完善 | 第27-46页 |
第一节 刑事辨认的规制 | 第27-29页 |
一、 规制辨认前的询问方式 | 第27页 |
二、 规制辨认组织者的行为与语言 | 第27-28页 |
三、 创造良好的辨认条件与环境 | 第28页 |
四、 保证辨认客体的数量与质量 | 第28-29页 |
五、 优化列队呈现方式 | 第29页 |
第二节 刑事辨认的完善建议 | 第29-46页 |
一、 完善立法 | 第29-30页 |
二、 完善相关辨认规则 | 第30-34页 |
三、 强化对刑事辨认结论的审查与监督 | 第34-38页 |
四、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 | 第38-40页 |
五、 加强对其他辨认参与人的权利保障 | 第40-41页 |
六、 强化对刑事辨认的审批机制 | 第41-43页 |
七、 强化辨认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43页 |
八、 建立辨认程序的相应配套制度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