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3-2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6页 |
(一)丰富高等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 第14-15页 |
(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思考 | 第15-1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22页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2-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一章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43页 |
一、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 第27-30页 |
(一)美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日趋增强 | 第27页 |
(二)第三世界民族独立战争与学生运动高涨 | 第27-29页 |
(三)教育研究的全面重视 | 第29-30页 |
二、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30-35页 |
(一)20 世纪60年代初——70 年代末:关注学生问题 | 第30-32页 |
(二)20 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末:关注西方工业化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关系 | 第32-33页 |
(三)20 世纪80年代末——21 世纪初:关注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 | 第33-35页 |
三、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35-43页 |
(一)传统大学理念 | 第35-37页 |
(二)西方社会学的冲突理论 | 第37-39页 |
(三)发展经济学的依附理论 | 第39-43页 |
第二章 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思想 | 第43-77页 |
一、阿特巴赫对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理解 | 第43-46页 |
(一)“学生”的界定 | 第43-45页 |
(二)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内涵 | 第45-46页 |
二、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 第46-50页 |
(一)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发生:学生自身独特的心理 | 第46-47页 |
(二)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发展:大众传媒、政府与学校的制约 | 第47-50页 |
三、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影响 | 第50-52页 |
四、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思想的内涵 | 第52-55页 |
(一)研究视角:“年轻一代”学生阶层 | 第52页 |
(二)分析框架:“目标—价值”取向与“校园—社会”焦点分析框架 | 第52-53页 |
(三)基本观点:一场在理想主义意识形态框架下的非永久、少数偶发、本国的学生运动 | 第53-55页 |
五、美国学生政治行动主义 | 第55-77页 |
(一)美国学生政治行动主义五大时期 | 第55-67页 |
(二)美国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特征 | 第67-77页 |
第三章 教育依附论思想 | 第77-93页 |
一、阿特巴赫对“中心”与“边缘”的理解 | 第77-78页 |
二、“中心—边缘”不平等依附关系的形成 | 第78-85页 |
(一)难以逾越的历史传统:西方模式 | 第79-80页 |
(二)语言的掣肘 | 第80页 |
(三)西方工业化国家对知识创造与知识交流途径的掌控 | 第80-81页 |
(四)学术人员流动的单向度 | 第81-82页 |
(五)“新殖民主义”的强化 | 第82-83页 |
(六)“‘新’新殖民主义”的固化 | 第83-85页 |
三、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扭转其“边缘”地位的前景 | 第85-89页 |
(一)“中心—边缘”不平等依附关系难以改变 | 第85-86页 |
(二)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 | 第86-89页 |
四、教育依附论思想的内涵 | 第89-93页 |
(一)研究出发点:知识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89-90页 |
(二)分析框架:“中心—边缘”二元分析框架 | 第90-93页 |
第四章 学术职业思想 | 第93-113页 |
一、阿特巴赫对学术职业的理解 | 第93-99页 |
(一)“小而不同的世界” | 第93-96页 |
(二)以知识为核心的学术工作 | 第96-99页 |
二、不平等的学术职业 | 第99-103页 |
(一)国家层面:学术分层体系 | 第99-100页 |
(二)国际层面:“中心”与“边缘” | 第100-103页 |
三、学术职业的共同挑战 | 第103-109页 |
(一)学术职业结构的失调 | 第103-105页 |
(二)学术工作环境的冲击 | 第105-109页 |
四、学术职业思想的内涵 | 第109-113页 |
(一)研究出发点:高深知识 | 第109-110页 |
(二)基本观点:保存内在正当权益的学术职业变革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 | 第113-129页 |
一、阿特巴赫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理解 | 第113-114页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 第114-118页 |
(一)非营利性动因 | 第114-115页 |
(二)营利性动因 | 第115-118页 |
三、不平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 第118-125页 |
(一)横向:学术人员、教育提供者与教育项目的单向度流动 | 第119-122页 |
(二)纵向:从强权植入、教育援助到商品贸易的单边操控 | 第122-125页 |
四、教育国际化思想的内涵 | 第125-129页 |
(一)研究视角:“新”新殖民主义 | 第125-126页 |
(二)基本观点:保存“公共产品”性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 第126-129页 |
第六章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述评及现实意义 | 第129-147页 |
一、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述评 | 第129-137页 |
(一)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129-135页 |
(二)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局限 | 第135-137页 |
二、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137-147页 |
(一)有助于理性认识学生运动,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参与政治 | 第137-139页 |
(二)有助于建构基于“互通”规则的高等教育体系 | 第139-141页 |
(三)有助于理性认识学术职业,保障知识探究与传播的正当权益 | 第141-143页 |
(四)有助于稳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 第143-147页 |
结语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