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负载过渡金属掺杂TiO2催化氧化Hg0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汞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吸附脱汞法第11-12页
        1.2.2 氧化脱汞法第12-16页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6-19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3.3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催化吸附材料制备、表征方法及预备实验第19-25页
    2.1 实验材料第19页
    2.2 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第19-20页
        2.2.1 TiO_2及过渡金属离子掺杂TiO_2的制备第19-20页
        2.2.2 光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第20页
    2.3 实验测试仪器第20-23页
    2.4 预备实验第23-24页
        2.4.1 汞源发生器稳定性测试第23-24页
        2.4.2 烟气组分对测汞仪的干扰第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Mn-TiO_2催化吸附材料的脱汞性能第25-42页
    3.1 Mn(x)-TiO_2表征结果与讨论第25-29页
        3.1.1 孔隙结构参数第25-26页
        3.1.2 XRD分析第26-27页
        3.1.3 EDS分析第27-28页
        3.1.4 XPS分析第28-29页
    3.2 实验系统第29-30页
    3.3 脱汞性能评价方法第30-31页
    3.4 不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对催化吸附材料脱汞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5 Mn掺杂量对Mn(x)-TiO_2脱汞性能的影响第32页
    3.6 烟气组分对Mn(10)-TiO_2脱汞性能的影响第32-36页
        3.6.1 O_2的影响第32-33页
        3.6.2 NO的影响第33-34页
        3.6.3 SO_2的影响第34-35页
        3.6.4 H_2O的影响第35-36页
    3.7 不同烟气条件下的汞形态分布第36-38页
    3.8 汞脱附实验第38-39页
    3.9 Mn(10)-TiO_2催化氧化脱汞反应机理第39-40页
    3.10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MWCNTs/TiO_2光催化脱汞性能第42-55页
    4.1 MWCNTs/TiO_2表征结果与讨论第42-46页
        4.1.1 TEM分析第42页
        4.1.2 BET分析第42-44页
        4.1.3 XRD分析第44页
        4.1.4 XPS分析第44-45页
        4.1.5 UV-Vis分析第45-46页
    4.2 实验系统第46页
    4.3 脱汞性能评价方法第46-47页
    4.4 MWCNTs对光催化脱汞的影响第47-48页
    4.5 烟气组分对MWCNTs/TiO_2脱汞性能的影响第48-51页
        4.5.1 O_2的影响第48-49页
        4.5.2 H_2O的影响第49-50页
        4.5.3 SO_2的影响第50-51页
        4.5.4 NO的影响第51页
    4.6 MWCNTs/TiO_2光催化脱汞的稳定性测试第51-52页
    4.7 MWCNTs/TiO_2光催化脱汞反应机理第52-53页
    4.8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5章 MWCNTs/Cu-TiO_2及MWCNTs/Mn-TiO_2光催化脱汞性能第55-64页
    5.1 MWCNTs/Cu-TiO_2表征结果与讨论第55-58页
        5.1.1 XRD分析第55-56页
        5.1.2 UV-Vis分析第56页
        5.1.3 XPS分析第56-58页
    5.2 MWCNTs/Cu-TiO_2光催化脱汞性能第58-59页
    5.3 MWCNTs/Mn-TiO_2表征结果与讨论第59-61页
        5.3.1 XRD分析第59-60页
        5.3.2 UV-Vis分析第60-61页
        5.3.3 XPS分析第61页
    5.4 MWCNTs/Mn-TiO_2光催化脱汞性能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7页
    6.1 全文总结第64-66页
    6.2 课题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下一篇:水平集方法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