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绿色发展观教育 | 第15-24页 |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 第15-17页 |
2.1.1 生态文明的含义 | 第15页 |
2.1.2 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 第15-16页 |
2.1.3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2.2 传统社会发展中生态观念的缺失 | 第17-20页 |
2.2.1 农业文明社会的生态观念的自在性 | 第17-18页 |
2.2.2 工业文明社会的反生态性 | 第18-19页 |
2.2.3 后工业社会中生态文明的提出 | 第19-20页 |
2.3 绿色发展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 | 第20-24页 |
2.3.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 第20-21页 |
2.3.2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绿色发展观念转化为行动 | 第21-22页 |
2.3.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绿色发展观念代代相传 | 第22-24页 |
第3章 绿色发展观的教育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3.1 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绿色发展观思想 | 第24-25页 |
3.1.1 追求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教育理念 | 第24页 |
3.1.2 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途径 | 第24-25页 |
3.2 中国文化传统的生态伦理教育思想 | 第25-26页 |
3.2.1 “天人合一”的儒家生态伦理教育思想 | 第25页 |
3.2.2 “道法自然”的道家生态伦理教育思想 | 第25-26页 |
3.2.3 “众生平等”的佛家生态伦理教育思想 | 第26页 |
3.3 西方国家的生态伦理思潮对绿色发展观教育的启示 | 第26-28页 |
3.3.1 “人类中心论”的片面生态思想 | 第26页 |
3.3.2 “生态中心论”的极端生态思想 | 第26-27页 |
3.3.3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生态思想 | 第27-28页 |
第4章 当代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发展观教育基本内容 | 第28-33页 |
4.1 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观教育的原初意向 | 第28-29页 |
4.1.1 资源的节约发展 | 第28页 |
4.1.2 能源的清洁发展 | 第28-29页 |
4.1.3 人口的均衡发展 | 第29页 |
4.1.4 废弃物的循环发展 | 第29页 |
4.2 “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观教育的当代体系 | 第29-31页 |
4.2.1 “创新”中的绿色发展观教育 | 第30页 |
4.2.2 “开放”中的绿色发展观教育 | 第30页 |
4.2.3 “协调”中的绿色发展观教育 | 第30-31页 |
4.2.4 “共享”中的绿色发展观教育 | 第31页 |
4.3 “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观教育的价值希望 | 第31-33页 |
4.3.1 绿色发展观教育中的共同利益观 | 第31-32页 |
4.3.2 绿色发展观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32页 |
4.3.3 绿色发展观教育中的全球治理观 | 第32-33页 |
第5章 绿色发展观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实现路径 | 第33-40页 |
5.1 绿色发展教育模式的建立 | 第33-34页 |
5.1.1 将绿色发展教育和学校思政教育相结合 | 第33页 |
5.1.2 将绿色发展教育同社会舆论宣传相结合 | 第33-34页 |
5.1.3 将绿色发展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 第34页 |
5.2 绿色发展观教育融入当代生活方式的变革 | 第34-37页 |
5.2.1 加大媒体舆论宣传,培养群众绿色生活意识 | 第34-35页 |
5.2.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民绿色生活理念 | 第35-36页 |
5.2.3 鼓励企业发展生态科技,提高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 | 第36-37页 |
5.3 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绿色发展给中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5.3.1 发达国家的绿色发展的宝贵经验 | 第37-38页 |
5.3.2 留给中国的实践启示 | 第38-4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