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白茆山歌的自身魅力 | 第9页 |
(二)苏州本土文化的魅力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白茆山歌的概况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白茆山歌的起源 | 第13-17页 |
一、起源的时间 | 第13-16页 |
二、产生的条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白茆山歌现今的发展状况 | 第17-25页 |
1、山歌馆的建立 | 第18-19页 |
2、山歌集的问世 | 第19-20页 |
3、山歌节的举办 | 第20-22页 |
4、山歌队的发展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白茆山歌的种类 | 第25-32页 |
一、引歌 | 第25-26页 |
二、盘歌 | 第26页 |
三、劳动歌 | 第26-27页 |
四、仪式歌 | 第27页 |
五、情歌 | 第27-28页 |
六、生活歌 | 第28-29页 |
七、传说故事歌 | 第29-30页 |
八、儿歌 | 第30页 |
九、时政歌 | 第30-31页 |
十、“小调”歌 | 第31页 |
十一、新民歌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白茆山歌的特征 | 第32-63页 |
第一节 白茆山歌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一、演唱场所 | 第32页 |
二、演唱时间 | 第32-33页 |
三、演唱者 | 第33页 |
第二节 白茆山歌的音乐风格特征 | 第33-46页 |
一、节奏节拍 | 第34-37页 |
二、调式 | 第37-42页 |
三、曲式结构 | 第42-45页 |
四、演唱形式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白茆山歌的演唱方法 | 第46-48页 |
一、演唱特点 | 第46-47页 |
二、演唱方法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白茆山歌的歌词特点 | 第48-57页 |
一、修辞手法 | 第48-53页 |
二、合辙押韵 | 第53-55页 |
三、词体结构 | 第55-57页 |
第五节 白茆山歌的地方语言色彩 | 第57-61页 |
第六节 白茆山歌的保护和传承 | 第61-63页 |
一、保护传承人、培育接班人 | 第61-62页 |
二、借助媒体宣传、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62页 |
三、广泛走进高校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图片来源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