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综述 | 第15-29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城市设计主干理论的研究 | 第15-22页 |
2.2.1 国际城市设计体系与编制方法研究 | 第15-17页 |
2.2.2 国内城市设计体系与编制方法研究 | 第17-20页 |
2.2.3 城市设计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 第20页 |
2.2.4 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 第20-21页 |
2.2.5 城市设计与空间资源配置 | 第21-22页 |
2.3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9页 |
2.3.1 城市形态学 | 第22-23页 |
2.3.2 城市意向 | 第23-24页 |
2.3.3 城市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2.3.4 城市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层级性与内容 | 第29-38页 |
3.1 城市设计具有层级性 | 第29-30页 |
3.1.1 事物的层级性 | 第29页 |
3.1.2 城市设计的层级性 | 第29-30页 |
3.2 我国城市设计阶段划分的现状 | 第30-31页 |
3.3 天津市内各区的城市设计层级的划分 | 第31-38页 |
3.3.1 宏观层级 | 第33-34页 |
3.3.2 中观层级 | 第34-36页 |
3.3.3 微观层级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宏观层级-区域城市设计 | 第38页 |
以河西区2011年整体城市设计为例 | 第38-84页 |
4.1 河西区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4.2 背景情况 | 第39-44页 |
4.2.1 规划缘起 | 第39-43页 |
4.2.2 河西区现状用地分析 | 第43-44页 |
4.2.3 本次城市设计工作重点 | 第44页 |
4.3 总体设计 | 第44-52页 |
4.3.1 河西未来总体目标 | 第44-45页 |
4.3.2 规划构思分析 | 第45-47页 |
4.3.3 规划对接分析 | 第47-49页 |
4.3.4 规划结构 | 第49-52页 |
4.4 六大片区规划 | 第52-70页 |
4.4.1 小白楼商业商务中心片区 | 第52-57页 |
4.4.2 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区 | 第57-60页 |
4.4.3 体苑健康宜居社区——健康体苑 | 第60-64页 |
4.4.4 解放南路陈塘综合片区 | 第64-67页 |
4.4.5 小海地科教创新片区 | 第67-69页 |
4.4.6 梅江新梅江生态社区 | 第69-70页 |
4.5 构建四大体系,完善空间架构 | 第70-84页 |
4.5.1 现代服务业体系 | 第70-75页 |
4.5.2 综合交通系统体系 | 第75-78页 |
4.5.3 生态景观体系 | 第78-80页 |
4.5.4 文化体系 | 第80-84页 |
第五章 中观层级-街区城市设计 | 第84页 |
以天津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 第84-107页 |
5.1 相关背景 | 第84-86页 |
5.1.1 编制缘起 | 第84-85页 |
5.1.2 与法定规划的互动过程 | 第85页 |
5.1.3 天津市文化中心简介 | 第85-86页 |
5.2 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 第86-95页 |
5.2.1 规划范围 | 第86页 |
5.2.2 规划必要性 | 第86-88页 |
5.2.3 规划定位 | 第88页 |
5.2.4 规划布局 | 第88-90页 |
5.2.5 规划特点 | 第90-93页 |
5.2.6 交通组织 | 第93-94页 |
5.2.7 城市天际线 | 第94-95页 |
5.3 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导则 | 第95-107页 |
5.3.1 整体风格 | 第95-96页 |
5.3.2 空间意象 | 第96-98页 |
5.3.3 街道类型 | 第98-101页 |
5.3.4 开放空间 | 第101-102页 |
5.3.5 建筑 | 第102-104页 |
5.3.6 商业街区特色控制要素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微观层级-组团地块城市设计 | 第107页 |
以河西区某地块组团城市设计为例 | 第107-128页 |
6.1 天津某大专院校地块城市设计 | 第107-120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107页 |
6.1.2 区域位置 | 第107-108页 |
6.1.3 区域发展定位 | 第108-109页 |
6.1.4 现状分析 | 第109-113页 |
6.1.5 规划方案 | 第113-120页 |
6.2 河西区黑牛城道某地块城市设计 | 第120-128页 |
6.2.1 项目概况 | 第120-121页 |
6.2.2 总平面布局 | 第121-123页 |
6.2.3 建筑单体设计 | 第123-127页 |
6.2.4 成果转化 | 第127-128页 |
总结与思考 | 第128-132页 |
7.1 不同层次城市设计对城市发展与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 | 第128-130页 |
7.1.1 有助于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第128页 |
7.1.2 有助于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更科学完善 | 第128-129页 |
7.1.3 有助于避免土地开发与建筑设计的盲目性 | 第129-130页 |
7.2 值得改进的内容 | 第130-132页 |
7.2.1 约束指标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130页 |
7.2.2 建议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 | 第130-131页 |
7.2.3 引入多学科参与 | 第131页 |
7.2.4 引入公众参与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