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集胞藻PCC 6803中外源合成虾青素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2页
    1.1 虾青素概述第9-13页
        1.1.1 虾青素的理化性质第9-10页
        1.1.2 虾青素的生物学作用第10-12页
        1.1.3 虾青素的主要来源第12-13页
    1.2 大肠杆菌细胞工厂概述第13-16页
        1.2.1 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第13页
        1.2.2 利用大肠杆菌生产生化产品第13-15页
        1.2.3 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虾青素第15-16页
    1.3 蓝细菌细胞工厂概述第16-21页
        1.3.1 蓝细菌及集胞藻PCC 6803第16-17页
        1.3.2 蓝细菌细胞工厂的优势和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3 在蓝细菌中合成类胡萝卜素第19-21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在大肠杆菌中合成虾青素第22-49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6页
        2.1.1 实验菌株与质粒第22-23页
        2.1.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1.3 培养基、溶液与试剂第24-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8页
        2.2.1 质粒pAC-BETA和pAC-ZEAX的保存与转化第26页
        2.2.2 质粒pAC-BETA和pAC-ZEAX的提取第26-27页
        2.2.3 鱼腥藻Anabaena sp. PCC 7120 基因组DNA提取第27-28页
        2.2.4 PCR构建目标基因片段第28-31页
        2.2.5 质粒构建第31-33页
        2.2.6 细胞感受态制备第33页
        2.2.7 菌株构建第33-35页
        2.2.8 RT-PCR检测基因表达第35-37页
        2.2.9 虾青素的提取和检测第37-38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2.3.1 crtW线性打靶片段和pET-30a-PZ质粒的构建第38-42页
        2.3.2 菌株构建第42-44页
        2.3.3 RT-PCR检测目标基因转录第44-45页
        2.3.4 LC-MS检测虾青素第45-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蓝细菌中虾青素的生物合成及优化第49-68页
    3.1 实验材料第49-53页
        3.1.1 实验菌株与质粒第49-50页
        3.1.2 实验仪器第50页
        3.1.3 培养基、溶液与试剂第50-53页
    3.2 实验方法第53-61页
        3.2.1 提取质粒第53页
        3.2.2 鱼腥藻Anabaena sp. PCC 7120 基因组DNA提取第53-54页
        3.2.3 PCR构建目标基因片段第54-56页
        3.2.4 菌株构建第56-57页
        3.2.5 RT-PCR检测基因表达第57-59页
        3.2.6 虾青素的提取和检测第59-60页
        3.2.7 虾青素的表达对集胞藻PCC 6803 的影响第60-61页
    3.3 实验结果第61-67页
        3.3.1 PCR扩增crtW目的基因与pJA2质粒骨架第61页
        3.3.2 构建pJA2-W质粒第61-62页
        3.3.3 菌株构建第62-63页
        3.3.4 RT-PCR检测基因表达第63-64页
        3.3.5 虾青素的检测和定量第64-66页
        3.3.6 虾青素的积累对集胞藻 PCC 6803 的影响第66-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4.1 本文的工作总结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8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营养状态对肿瘤细胞形态和成瘤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丹参素脂类前药的合成、表征及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