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丹参素脂类前药的合成、表征及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策略第9-13页
        1.1.1 改善药物溶解度第9-11页
        1.1.2 增强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第11页
        1.1.3 促进药物的透膜吸收第11-13页
        1.1.4 抑制药物肠道代谢第13页
    1.2 前药的设计原理第13-18页
        1.2.1 含羟基、羧基药物的酯类前药第14页
        1.2.2 含羟基、氨基的磷酸酯类前药第14-15页
        1.2.3 含磷酸基团的烷氧酰酯类前药第15页
        1.2.4 含氨基、羧基的氨基甲酸酯类前药第15页
        1.2.5 含氨基、羧基的酰胺类前药第15页
        1.2.6 N-α-甲氧基、N-α-磷甲基类前药第15-16页
        1.2.7 希夫碱类前药第16页
        1.2.8 曼尼希碱类前药第16页
        1.2.9 肟类前药第16-18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乙酰丹参素、棕榈酸丹参素的合成及表征第19-33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9-20页
        2.1.1 实验试剂第19页
        2.1.2 实验仪器:第19-20页
    2.2 乙酰丹参素、棕榈酸丹参素合成及条件优化第20-23页
        2.2.1 乙酰丹参素的合成第20页
        2.2.2 乙酰丹参素合成过程的工艺优化第20-21页
        2.2.3 棕榈酸丹参素的合成第21-22页
        2.2.4 棕榈酸丹参素合成过程的工艺优化第22-23页
    2.3 丹参素酯类衍生物结构鉴定及表征第23页
        2.3.1 核磁共振波谱(NMR)第23页
        2.3.2 高分辨质谱(HRMS)第23页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FI-IR)第2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3-31页
        2.4.1 乙酰丹参素合成工艺优化结果第23-25页
        2.4.2 棕榈酸丹参素酯合成工艺优化结果第25-26页
        2.4.3 乙酰丹参素的结构鉴定及表征第26-28页
        2.4.4 丹参素棕榈酸酯的结构鉴定及表征第28-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前药理化性质与口服吸收第33-48页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3-34页
        3.1.1 实验材料第33页
        3.1.2 实验仪器第33-34页
    3.2 实验方法第34-38页
        3.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第34页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4-35页
        3.2.3 水中平衡溶解度测定第35页
        3.2.4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第35-36页
        3.2.5 不同pH值下的稳定性实验第36页
        3.2.6 棕榈酸丹参素在模拟肠液中溶解度的测定第36页
        3.2.7 棕榈酸丹参素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36-37页
        3.2.8 棕榈酸丹参素体外酯酶水解试验第37页
        3.2.9 棕榈酸丹参素口服生物利用度第37-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47页
        3.3.1 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第38-39页
        3.3.2 不同pH水溶液中前药稳定性第39-42页
        3.3.3 棕榈酸丹参素的临界胶束浓度第42-43页
        3.3.4 棕榈酸丹参素在FaSSIF和FeSSIF中的溶解度第43页
        3.3.5 棕榈酸丹参素在羧酸酯酶溶液中的水解第43-44页
        3.3.6 丹参素口服吸收研究第44-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棕榈酸化对丹参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第48-59页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9页
        4.1.1 实验材料第49页
        4.1.2 实验仪器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1页
        4.2.1 平衡透析法测定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率第49-51页
        4.2.2 光谱法研究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第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8页
        4.3.1 药物与HSA结合率第51-53页
        4.3.2 荧光光谱分析第53-57页
        4.3.3 圆二色光谱(CD)分析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0页
    5.1 结论第59页
    5.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胞藻PCC 6803中外源合成虾青素的研究
下一篇:有机杀菌剂复合锌基镀层的制备及其耐微生物腐蚀与污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