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信念、意志、行为论文

初中生宽恕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文献综述第10-14页
        1.1.1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第10-11页
        1.1.2 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方法第11页
        1.1.3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第11-12页
        1.1.4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第12页
        1.1.5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依据第12-14页
        1.1.6 攻击行为的干预第14页
    1.2 有关宽恕的文献综述第14-18页
        1.2.1 宽恕的概念界定第14-15页
        1.2.2 宽恕的研究方法第15页
        1.2.3 宽恕的分类第15-16页
        1.2.4 宽恕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1.2.5 宽恕的发展阶段及过程模式第17-18页
        1.2.6 宽恕的干预研究第18页
    1.3 有关团体辅导的文献综述第18-21页
        1.3.1 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第18页
        1.3.2 团体辅导的发展过程第18-19页
        1.3.3 团体辅导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19-21页
2 实证研究第21-22页
    2.1 研究目的第21页
    2.2 研究意义第21页
        2.2.1 理论意义第21页
        2.2.2 实际意义第21页
    2.3 研究假设第21-22页
3 研究一初中生宽恕与攻击性行为的一般状况研究第22-36页
    3.1 研究对象第22页
    3.2 研究工具第22-23页
        3.2.1 青少年宽恕倾向问卷第22-23页
        3.2.2 中学生攻击性问卷第23页
    3.3 实施过程第23页
    3.4 数据处理第23页
    3.5 研究结果第23-32页
        3.5.1 初中生宽恕的人口学特征第23-26页
        3.5.2 初中生攻击的人口学差异第26-32页
    3.6 分析与讨论第32-36页
        3.6.1 初中生宽恕的结果分析第32-33页
        3.6.2 初中生攻击的结果分析第33-36页
4 研究二初中生宽恕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第36-39页
    4.1 研究目的第36页
    4.2 研究对象第36页
    4.3 研究工具第36页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6-37页
        4.4.1 初中生宽恕和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第36-37页
        4.4.2 初中生宽恕和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研究第37页
    4.5 讨论第37-38页
    4.6 研究结论第38-39页
5 研究三宽恕的干预研究第39-50页
    5.1 研究目的第39页
    5.2 研究假设第39页
    5.3 研究对象第39页
    5.4 研究工具第39页
    5.5 干预方式第39页
    5.6 干预理论依据第39-40页
    5.7 干预方案第40-41页
    5.8 团体辅导过程第41-45页
    5.9 干预结果第45-48页
        5.9.1 初中生宽恕的干预对照组前测数据比较(同质性检验)第45-46页
        5.9.2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对照组前测数据比较(同质性检验)第46页
        5.9.3 初中生宽恕的干预对照组后测数据比较(差异检验)第46-47页
        5.9.4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对照组后测数据比较(差异检验)第47-48页
    5.10 讨论第48-49页
    5.11 研究结论第49-50页
6 结论与建议第50-52页
    6.1 结论第50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50页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0-51页
    6.4 建议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第56-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北斗的通用航空指挥监控系统
下一篇:高速旋转载体BD2-B3信号的仿真器设计和GPU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