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部疾病论文--震颤麻痹综合征论文

抑制上肢病理性震颤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1-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第17-18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肘关节角度信号分离算法的设计与验证第20-33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肘关节角度信号特征分析第20-21页
    2.3 信号分离算法分析与对比第21-23页
    2.4 限频带CPG线型拟合算法(BLC-CPG)第23-28页
        2.4.1 中枢模式发生器CPG的概念第23-24页
        2.4.2 CPG的选择与分析第24-26页
        2.4.3 BLC-CPG滤波算法的设计第26-28页
    2.5 BLC-CPG算法的仿真验证及对比第28-32页
        2.5.1 多频率叠加信号拟合与分离第28页
        2.5.2 不同分离算法分离结果对比第28-31页
        2.5.3 BLC-CPG处理实际震颤信号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FES抑震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第33-49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控制系统需求及控制策略分析第33-34页
    3.3 改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第34-39页
        3.3.1 传统PID控制算法第34页
        3.3.2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第34-36页
        3.3.3 有监督的Hebb学习规则第36-37页
        3.3.4 改进的加权二次型目标函数学习规则第37-39页
    3.4 变增益K免疫调节器第39-42页
        3.4.1 人体免疫调节的基本原理第39-40页
        3.4.2 免疫调节器第40-42页
    3.5 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的建立第42-44页
        3.5.1 Open 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的建立第42-43页
        3.5.2 FES电刺激强度与肌肉活化度的转换第43-44页
    3.6 控制算法仿真实验结果第44-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功能性电刺激器的设计第49-61页
    4.0 引言第49页
    4.1 人体阻抗的研究第49-51页
    4.2 FES各项参数的确定第51-53页
        4.2.1 FES刺激模式的确定第51页
        4.2.2 FES刺激波形的确定第51-52页
        4.2.3 FES其他参数的确定第52-53页
    4.3 FES的硬件设计第53-57页
        4.3.1 模拟恒流输出部分的设计第53-56页
        4.3.2 FES控制部分的设计第56-57页
        4.3.3 供电电源部分的设计第57页
    4.4 FES的软件设计第57-59页
    4.5 FES电极的选择第59页
    4.6 FES的实现与验证第59-60页
    4.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FES抑震系统实验的研究第61-74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FES抑震系统平台的建立第61-64页
        5.2.1 采集系统的建立第62页
        5.2.2 肘关节角度的转换算法第62-64页
        5.2.3 上位机系统的建立第64页
    5.3 实验策略的确定与验证第64-66页
        5.3.1 抑震实验策略的设计第64-65页
        5.3.2 抑震性能评价指标第65-66页
    5.4 开环抑震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6-70页
        5.4.1 开环静止性震颤抑震实验第66-67页
        5.4.2 开环意向运动抑震实验第67-69页
        5.4.3 开环抑震实验结果分析第69-70页
    5.5 闭环抑震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0-73页
        5.5.1 闭环静止性震颤抑震实验第70-71页
        5.5.2 闭环意向运动抑震实验第71-73页
        5.5.3 闭环抑震实验结果分析第73页
    5.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下ABO4型钨(钼)酸盐的结构和电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微纳米结构金刚石膜的制备及其浸润性和电化学传感器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