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CT扫描图像的获取和处理 | 第16-48页 |
2.1 试件制备 | 第16-22页 |
2.1.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试件制备 | 第16-21页 |
2.1.2 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制备 | 第21-22页 |
2.2 CT扫描试验 | 第22-28页 |
2.2.1 工业CT基本构成 | 第22-23页 |
2.2.2 工业CT成像原理 | 第23-24页 |
2.2.3 CT扫描的过程 | 第24-28页 |
2.3 CT扫描图像材质分类 | 第28-40页 |
2.3.1 图像增强 | 第28-31页 |
2.3.2 图像分割方法的选择 | 第31-34页 |
2.3.3 图像分割的难点及算法的改进 | 第34-38页 |
2.3.4 图像后处理 | 第38-40页 |
2.4 三维重构与材质分类效果评价 | 第40-46页 |
2.4.1 不同材质的三维重构 | 第40-45页 |
2.4.2 材质分类效果评价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空隙分布特性 | 第48-70页 |
3.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空隙空间分布特性 | 第48-55页 |
3.1.1 空隙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 第48-50页 |
3.1.2 空隙尺寸的空间分布特性 | 第50-52页 |
3.1.3 空隙数量的空间分布特性 | 第52-54页 |
3.1.4 冷再生路面芯样与室内成型试件的对比 | 第54-55页 |
3.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空隙级配分析 | 第55-63页 |
3.2.1 空隙级配的概念 | 第55-57页 |
3.2.2 空隙级配曲线分析 | 第57-60页 |
3.2.3 空隙级配曲线的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 | 第60-63页 |
3.2.4 拟合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63页 |
3.3 冷料与热料的空隙分布特性对比 | 第63-68页 |
3.3.1 空隙的空间分布特性对比 | 第63-66页 |
3.3.2 空隙级配对比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厚度分析 | 第70-94页 |
4.1 沥青砂浆厚度采样 | 第71-75页 |
4.1.1 采样方法介绍 | 第71-72页 |
4.1.2 采样率 | 第72-74页 |
4.1.3 采样方向 | 第74-75页 |
4.2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厚度谱分析 | 第75-85页 |
4.2.1 沥青砂浆厚度谱的概念 | 第75-76页 |
4.2.2 沥青砂浆厚度谱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 | 第76-77页 |
4.2.3 横截面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厚度谱分析 | 第77-81页 |
4.2.4 纵截面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厚度谱分析 | 第81-84页 |
4.2.5 冷再生路面芯样的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厚度谱分析 | 第84-85页 |
4.3 冷料与热料的沥青砂浆厚度谱对比 | 第85-89页 |
4.3.1 热料的沥青砂浆厚度谱分析 | 第85-87页 |
4.3.2 冷料与热料沥青砂浆厚度谱的聚类 | 第87-89页 |
4.4 空隙对沥青砂浆厚度的影响 | 第89-92页 |
4.4.1 空隙对冷料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厚度的影响 | 第89-91页 |
4.4.2 空隙对热料沥青砂浆厚度的影响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粗集料分布与颗粒形状特性 | 第94-107页 |
5.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均匀性分析 | 第95-99页 |
5.1.1 混合料的均匀性描述指标 | 第95-97页 |
5.1.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5.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压实效果分析 | 第99-102页 |
5.2.1 粗集料颗粒的主轴方向分布描述指标 | 第99-100页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5.3 冷料与热料中粗集料颗粒的形状特性对比 | 第102-106页 |
5.3.1 粗集料颗粒的形状特性描述指标 | 第102-104页 |
5.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6.2 创新点 | 第108页 |
6.3 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