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寒地居住建筑阳台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 1.1 寒地居住建筑阳台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寒地居住建筑阳台相关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8页 |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22页 |
| 1.3.1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2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 1.4.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 第2章 当代寒地居住建筑阳台设计解析 | 第24-41页 |
| 2.1 阳台对当代寒地居住建筑的意义分析 | 第24-30页 |
| 2.1.1 空间的拓展衍生 | 第24-26页 |
| 2.1.2 内涵的外显要素 | 第26-28页 |
| 2.1.3 整体的能动部件 | 第28-30页 |
| 2.2 当代寒地居住建筑阳台设计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 2.2.1 外界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 2.2.2 技术控制因素 | 第31-33页 |
| 2.2.3 居住建筑因素 | 第33-35页 |
| 2.3 当代寒地居住建筑阳台设计原则 | 第35-39页 |
| 2.3.1 表达寒地地域特色 | 第35-37页 |
| 2.3.2 演绎当代居住个性 | 第37-38页 |
| 2.3.3 体现绿色节能理念 | 第38-3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3章 寒地居住建筑阳台功能优化设计 | 第41-72页 |
| 3.1 优化人居功能 | 第41-57页 |
| 3.1.1 转换闲余空间 | 第41-48页 |
| 3.1.2 整合临界空间 | 第48-53页 |
| 3.1.3 拆分共有空间 | 第53-57页 |
| 3.2 拓展景观功能 | 第57-64页 |
| 3.2.1 柔化外界面 | 第58-60页 |
| 3.2.2 增补内界面 | 第60-62页 |
| 3.2.3 设置多层界面 | 第62-64页 |
| 3.3 完善过渡功能 | 第64-71页 |
| 3.3.1 改进空气间层 | 第64-66页 |
| 3.3.2 调节门窗孔洞 | 第66-69页 |
| 3.3.3 强化围护结构 | 第69-7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4章 寒地居住建筑阳台形式创新设计 | 第72-97页 |
| 4.1 有机适优的阳台排列组合 | 第72-78页 |
| 4.1.1 扭转错位 | 第72-75页 |
| 4.1.2 局部组合 | 第75-77页 |
| 4.1.3 环绕连续 | 第77-78页 |
| 4.2 生态本土的阳台个体塑造 | 第78-91页 |
| 4.2.1 转译文脉比例尺度 | 第78-81页 |
| 4.2.2 形式适寒演化 | 第81-89页 |
| 4.2.3 整合局部部件 | 第89-91页 |
| 4.3 多元共融的阳台造型元素 | 第91-96页 |
| 4.3.1 色彩元素 | 第91-93页 |
| 4.3.2 材质元素 | 第93-95页 |
| 4.3.3 工艺元素 | 第95-9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结论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