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概述 | 第11-21页 |
| 1.1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界定 | 第11-14页 |
| 1.1.1 最密切的界定 | 第12-13页 |
| 1.1.2 联系的含义 | 第13-14页 |
| 1.2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成因分析 | 第14-17页 |
| 1.2.1 经济原因 | 第14-15页 |
| 1.2.2 政治原因 | 第15页 |
| 1.2.3 法律原因 | 第15-16页 |
| 1.2.4 思想根源 | 第16-17页 |
| 1.3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利弊分析 | 第17-21页 |
| 1.3.1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优点 | 第17-18页 |
| 1.3.2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弊端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适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31页 |
| 2.1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适用的现状 | 第21-24页 |
| 2.1.1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的立法定位 | 第21-22页 |
| 2.1.2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的适用范围 | 第22-23页 |
| 2.1.3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的实践运用 | 第23-24页 |
| 2.2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 2.2.1 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过度适用法院地法 | 第24-25页 |
| 2.2.2 适用领域过于狭隘,受到了意思自治原则扩张的威胁 | 第25-26页 |
| 2.2.3 该原则操作缺乏明确的依据,司法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第26-27页 |
| 2.2.4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定位不符合现实需要,无法缓解制度缺陷 | 第27-31页 |
| 第三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适用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31-35页 |
| 3.1 法律体系的原因 | 第31页 |
| 3.2 经济发展影响的原因 | 第31-32页 |
| 3.3 立法指导思想的原因 | 第32-33页 |
| 3.4 司法者自身素质的原因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适用产生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35-41页 |
| 4.1 扩大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范围,提高法律选择的灵活度 | 第35-37页 |
| 4.2 完善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定位,补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功能 | 第37页 |
| 4.3 加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可操作性,防止法院地法的过度适用 | 第37-38页 |
| 4.4 提高涉外案件审理法官的整体素质,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 | 第38-39页 |
| 4.5 建立判例指导制度,完善和发展最密切联系原则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