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研究缘起 | 第12-16页 |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需求及影响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介中的应用与发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文献回顾:关于手机使用与未成年人的研究 | 第16页 |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6-17页 |
·中学生手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7-20页 |
·手机的“通信联系”满足“社交需求” | 第17-18页 |
·手机的“媒介使用”满足“信息与娱乐需求” | 第18页 |
·手机“与年龄有关的使用”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 | 第18-19页 |
·消费手机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取样标准 | 第20页 |
·样本描述 | 第20-21页 |
·访谈大纲 | 第21-23页 |
第四章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 | 第23-28页 |
·安全需求:便于联系是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最大动机 | 第23-24页 |
·社交需求:建立自己的人际圈 | 第24页 |
·尊重需求:来自同伴的群体压力 | 第24-25页 |
·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时尚与个性 | 第25-26页 |
·不同年龄层次有不同的使用动机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五章 中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 | 第28-36页 |
·手机的社交使用 | 第28-30页 |
·手机是生命线——它让我时刻在线 | 第28-29页 |
·紧急情况下的传播工具 | 第29页 |
·协调和计划社会事务 | 第29页 |
·发短息和煲电话粥 | 第29-30页 |
·作为媒介使用的手机 | 第30-31页 |
·获取信息和新闻 | 第30-31页 |
·娱乐消遣 | 第31页 |
·与年龄有关的手机使用行为 | 第31-33页 |
·手机代表社会形象,是时尚和地位的象征 | 第31-32页 |
·作为私人物品的手机 | 第32页 |
·手机恶搞、骚扰和色情信息 | 第32-33页 |
·不同年龄和性别会造成不同的使用行为 | 第33-35页 |
·初中年级学生的性别使用差异 | 第33-34页 |
·高中年级学生的性别使用差异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六章 使用手机对中学生的影响 | 第36-46页 |
·强化关系:社会网络的拓展与延伸 | 第36-40页 |
·加强家庭纽带和社会关系 | 第36-40页 |
·拓展社会关系 | 第40页 |
·建构私域:实现个人的解放 | 第40-43页 |
·手机建构了中学生的“私域” | 第41页 |
·手机展现了个人的媒介支配力 | 第41-42页 |
·手机对个人的“解放作用” | 第42-43页 |
·信息空间:提供社会参与的平台 | 第43-44页 |
·个性化表达 | 第43-44页 |
·平等参与 | 第44页 |
·确立身份:加速个体的社会化 | 第44-45页 |
·地位的象征 | 第44-45页 |
·成人的标志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46-49页 |
·研究结论 | 第46-48页 |
·手机使用的仪式行为:永远在线 | 第46-47页 |
·手机使用的时空学 | 第47页 |
·传播语境的“碎片化” | 第47-48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