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基于芘并咪唑的荧光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31页
    1.1 有机电致发光简介第10-14页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第10-11页
        1.1.2 OLED发光原理第11-12页
        1.1.3 各功能层材料简介第12-14页
            1.1.3.1 电极材料第12-13页
            1.1.3.2 空穴注入材料第13页
            1.1.3.3 电子注入材料第13页
            1.1.3.4 空穴传输材料第13-14页
            1.1.3.5 电子传输材料第14页
    1.2 芘及芘衍生物在有机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第14-19页
        1.2.1 芘第14-15页
        1.2.2 芘衍生物在有机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第15-19页
    1.3 芳基并咪唑衍生物在有机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第19-23页
        1.3.1 咪唑第19页
        1.3.2 芳基并咪唑衍生物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应用第19-23页
    1.4 蒽及蒽衍生物在有机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第23-28页
        1.4.1 蒽第23页
        1.4.2 蒽衍生物在有机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第23-28页
            1.4.2.1 芳基取代的蒽类荧光材料第24-25页
            1.4.2.2 芳胺基取代的蒽类荧光材料第25-26页
            1.4.2.3 乙烯基取代的蒽类荧光材料第26-27页
            1.4.2.4 四苯基硅取代的蒽类荧光材料第27-28页
    1.5 论文的设计思路第28-31页
        1.5.1 论文的选题第28-29页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试剂第31-35页
    2.1 实验所用的试剂与药品第31-32页
    2.2 实验所用的仪器第32-35页
        2.2.1 质谱第32页
        2.2.2 核磁第32-33页
        2.2.3 紫外吸收光谱第33页
        2.2.4 荧光发射光谱第33页
        2.2.5 红外光谱第33页
        2.2.6 电化学测试第33-34页
        2.2.7 热力学测试第34页
        2.2.8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第34页
        2.2.9 量化计算第34-35页
第三章 芘并咪唑与蒽在C2和N1位置不同桥连方式的荧光材料第35-52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分子设计与合成方法第36-39页
    3.3 PyI-C2-An和PyI-N1-An的结构特点第39-40页
    3.4 PyI-C2-An和PyI-N1-An的前线轨道和自然跃迁轨道第40-41页
    3.5 光谱分析与激发态性质研究第41-47页
    3.6 PyI-C2-An和PyI-N1-An的电化学表征第47-48页
    3.7 PyI-C2-An和PyI-N1-An的热力学表征第48-49页
    3.8 PyI-C2-An和PyI-N1-An的电致发光性能第49-51页
    3.9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芘并咪唑与蒽不同连接方式的对称结构荧光材料第52-71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DPyI-C2-An和DPyI-N1-An的合成路线第53-55页
    4.3 DPyI-C2-An和DPyI-N1-An的结构特点第55-56页
    4.4 DPyI-C2-An和DPyI-N1-An的前线轨道和自然跃迁轨道第56-57页
    4.5 DPyI-C2-An和DPyI-N1-An的光物理性质第57-64页
    4.6 DPyI-C2-An和DPyI-N1-An的电化学性质第64-65页
    4.7 DPyI-C2-An和DPyI-N1-An的热力学表征第65页
    4.8 DPyI-C2-An和DPyI-N1-An的电致发光性能第65-69页
    4.9 本章小结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gO吸附剂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水稻根冠的发育研究